A. | 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 |
B. | 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可能的是乙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 |
C. | 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自然因素有:气侯、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 |
D. | 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
分析 1、据图分析,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
2、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高于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是食物丰富、生活场所增大等环境条件变得更适宜.
解答 解:A、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维持稳定,符合“S”型曲线,A正确;
B、如果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改善,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导致其环境容纳量增加,B错误;
C、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自然因素有:气侯、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正确;
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并结合曲线分析三条曲线趋势差异的原因.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2n=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研究野生型青蒿的基因组,应研究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2)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圆柱形茎(B)对菱形茎(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若F1代中白青秆、圆柱形茎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_,该F1代中紫红秆、菱形茎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
(3)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用__________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条。
(4)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________(是、否)为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PCR技术是在实验室中以少量DNA制备大量DNA,技术的原理是DNA复制 | |
B. | 反应中新合成的DNA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需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 |
C. | PCR技术中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指数方式扩增 | |
D. | 应用PCR技术与探针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突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NA溶解于水中 | B. | 血细胞破裂,释放DNA | ||
C. | 稀释血液,防止凝固 | D. | 有利于搅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菌的种群数量 | |
B. | 种群増长的“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中λ必须大于或等于1,并且保持不变 | |
C. | “J”型增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不一定多于“S”型增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 | |
D. | “1 mm2的培养液中分布了 50个大场杆菌”推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 | |
B. | 长期喷洒DDT,螳螂个体内的DDT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 | |
C. | BC段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
D. | 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调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测定项目 | 生长素浓度(10-6mol/L) | ||||
0 | 50 | 100 | 150 | 200 | |
主根长度(相对值) | 1 | 0.9 | 0.7 | 0.5 | 0.3 |
侧根数目(个) | 4 | 6 | 8 | 6 | 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
B. | 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 |
C. |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D. |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