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B. 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D. —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是 .
(2)在杂交后代F1中,非亲本类型占的比例是 . 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是 .
(3)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 . 若使F1中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则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无论是探测月球还是探测火星,科学家都把寻找水作为最关键的工作之一。下列对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叙述最准确的是 ( )
A. 能提供生物生命活动的液体环境
B. 能与蛋白质结合,体现生命活动的现象
C. 能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条件
D. 能调节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温度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时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分裂时3和4不分离,则产生的精细胞中有一半染色体数目正常
B.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能产生4种类型的精细胞
C.若在复制时基因M发生突变,则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有一半出现异常
D.图中基因N和n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微生物常被用于基因工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耐热的细菌中获取PCR所需的DNA连接酶
B. 大肠杆菌、酵母菌等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
C. 作为载体的DNA分子需具有合成抗生素的基因
D. 常利用土壤农杆菌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学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学习中形成的神经联系永远不会消失
B.学习可以导致新的神经元形成
C.学习是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D.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几乎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种番茄的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降低。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及相关指标如表所示。
材料 | 叶绿 素a/b | 类胡萝卜素/叶绿素 | 净光合作用速率(μmolCO2· m-2·s-1) | 细胞间CO2浓度(μmolCO2·m-2·s-1) | 呼吸速率 (μmolCO2· m-2·s-1) |
突变体 | 9.30 | 0.32 | 5.66 | 239.07 | 3.60 |
野生型 | 6.94 | 0.28 | 8.13 | 210.86 | 4.07 |
(1)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________上,可用________(试剂)提取;如图为野生型叶片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离结果,其中________(填标号)色素带含有镁元素。
(2)番茄细胞中可以产生C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
(3)番茄的黄化突变可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叶绿素a向叶绿素b转化的过程。
(4)突变体叶片中叶绿体对CO2的消耗速率比野生型降低了________(μmol·m-2·s-1)。研究人员认为气孔因素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依据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台盼蓝对细胞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死细胞,不着色的是活细胞。做出以上判断主要是依据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A.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D. 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图表示动植物的生命历程,乙图表示细胞增殖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d的细胞数目、形态特征及生理功能与b有较大差别是和的结果;④→⑥过程得以实现的原理是 .
(2)h通常是正常细胞受到的诱导形成的,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3)乙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B﹣C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比例是;B﹣C段处于细胞周期中的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