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 |
B. |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 | |
C. |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 | |
D. |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 解:A、人体的皮肤、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以及炎症反应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C正确;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西太原第五中学高三4月阶段性检测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控制疟疾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了获取更多的青蒿素,科学家采用多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18条),通过传统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
方法二: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技术,利用酵母菌细胞合成青蒿素(如图所示)
(1)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青蒿素的工厂化生产,可将青蒿素细胞经培养获得的 细胞置于发酵罐中培养,经 方式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并产生大量的青蒿素。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菌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 ,继而可利用 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3)图中①②过程无论发生在青蒿素细胞中,还是发生在酵母细胞中,都能产生相同的物质FPP,原因是 、 。(写出2点)
(4)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该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F2中,开白花的植株应占$\frac{1}{9}$ | |
B. | 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会导致红花基因与白花基因的分离 | |
C. | 在F2的红花植株中,杂合植株应占$\frac{1}{3}$ | |
D. | 所有F1的红花植株产生的花粉中,含白花基因的花粉应占$\frac{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光能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 | |
B. | 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出1摩尔的葡萄糖,需要消耗2摩尔的三碳化合物 | |
C. | 暗反应中碳原子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糖类 | |
D. | 用C18O2供给小球藻光合作用,在收集到的气体中可以检测到18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光强(μmol•m-2•s-1) | 右侧刻度变化(格/h) |
0 | 2 |
50 | 6 |
100 | 12 |
150 | 18 |
200 | 18 |
离子 | K+ | Na+ | Mg2+ | Ca2+ | NO3- | H2PO4- | SO42- | Zn2+ |
培养液浓度/mol•L | 1 | 2 | 0.25 | 1 | 2 | 1 | 0.25 | 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 |
B. | 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 |
C. | 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 |
D. | d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有拮抗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细胞器是区别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依据 | |
B. | 内膜和外膜结构中共含有2层磷脂分子 | |
C. | 内膜上与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 |
D. | 不经染色即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的结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 |
B. |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 |
C. |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 |
D. |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