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人口约5.4亿,到2005年人口超过13亿,造成我国人口种群密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性别比例男多于女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年龄组成不恰当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分析 种群研究的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解答 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能反应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但我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3亿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察种群数量特征.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设计的叙述,有几项是错误的(  )
①2,4-D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
②取多个烧杯,分别装有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还需要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作空白对照;
③所选取的枝条必须从同一植株中选取;
④枝条大小、长短、芽的数量相近,放入烧杯中要基部朝下;
⑤每个烧杯各放一个枝条   
⑥每天测量每组枝条的根总长度.
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多项生命活动
B.噬菌体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病毒的遗传物质有且仅有一种
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一下周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生物因一个碱基对替换而导致所编码蛋白质的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 )

A.G-C变为T-A B.A-T变为C-G

C.鸟嘌吟变为胸腺嘧啶 D.胞嘧啶变为腺嘌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1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HIV是一种球形病毒,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中3表示病毒正在侵染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细胞内的是病毒的RNA.
(2)图中4-5的过程称为逆转录,该过程必须在逆转录酶的参与下完成.
(3)图中6-7是形成病毒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步.
(4)目前科学家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是用来阻止4-5过程的进行,其原理是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
(5)图2表示基因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在DNA双链中②链为转录链,遗传密码存在于③上(填图中编号).图中标出的碱基符号包括了8种核苷酸.如果控制合成的某蛋白质分子,是由60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肽链,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分子的基因至少有360碱基,最多需要60种tRNA参与搬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一下周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同时产生新的基因型

C.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一定能改变生物的性状

D.A基因可以突变成al、a2、a3,a基因也可以突变成Al、A2、A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以下是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显微镜下可见洋葱表皮细胞先从各个角落开始质壁分离
B.黑藻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的好材料
C.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质中被铁苏木精染成蓝色的线粒体
D.要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该向右上方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3 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C.6 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