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将其水解成葡萄糖.
2、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必须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并且需要做产纤维素酶发酵葡萄糖的实验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解答 解:(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因该选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获得葡萄糖.
(2)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的碳源为纤维素.
(3)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生产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无氧(密封、密闭).
故答案为:
(1)纤维素
(2)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
(3)酵母菌 无氧(密封、密闭)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发酵产纤维素酶分解葡萄糖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图中单位为KJ/(m2·a)),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光能为_______ KJ/(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有机物输入”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__________ KJ/(m2·a)(注:图中“有机物输入”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肉食性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0.05)。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________;图2中,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3)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基因型 | BBE_ | BbE_ | bb__或ee__ |
表现型 | 黑色 | 棕色 | 黄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中有中心体⑨,该细胞可能为动物细胞,⑨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 |
B. | 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 |
C. | 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DNA分子 | |
D. | 在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或极体 | |
B. | 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①③⑤ | |
C. | 图示5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 |
D. | 图①与图⑤所示细胞中DNA含量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漏斗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漏斗内液面始终高于漏斗外 | |
B. | 漏斗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直至漏斗内外液面高度相同 | |
C. | 漏斗内液面一直上升,直至某一个高度后保持不变 | |
D. | 漏斗内液面高度始终与漏斗外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如果它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动物,则它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 | |
B. | 如果它们分别代表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细胞,则它们的差异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 |
C. | 图P和图Q中,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所携带的基因均有可能出现差异,但图P出现这种差异的概率明显大于图Q | |
D. | 图P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与图Q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