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个图形,要图1转化成图2,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应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
A.⑤④①②③B.④③②C.④⑤③②D.⑤④③②

分析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解答 解:从图1转为图2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所以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图象从左图转为右图,正确的操作步骤⑤→④→③→②,切记使用高倍镜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故选:D.

点评 本题属于简单题,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显微镜操作的能力,考生关键要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金华市高二下3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

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

(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 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

(2)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3)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4)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经过长期的 ,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 ;有利变异则逐渐 .从而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教材原文填空
(1)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4)为了对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进行分析,我们通常用差速离心法法将它们相互分离.
(5)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6)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7)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甲图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乙图表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乙图是甲图中d(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2)乙图中[③]的名称是突触小泡.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②线粒体.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多余空格.
(3)静息时,乙图中①处内外的电位呈内负外正;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①两侧的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
(4)在一次反射活动中,兴奋在e、b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淀粉、半乳糖、糖原
C.氨基酸、核苷酸、麦芽糖D.性激素、纤维素、胰岛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所示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4条)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并回答:

(1)符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与图1中Ⅲ和Ⅳ阶段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1中a~c表示染色体的是a;由图2可知,此动物是二倍体.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复制;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2中的丁、丙、乙 的过程.
(4)丁细胞中A基因与a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相当图1的Ⅱ阶段;若丁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DdA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和②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①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细胞两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Ⅰ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2条,每个DNA分子中,有1条链带有放射性.
(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关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正确的是(  )
①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②膜具有流动性 
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④膜内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 
⑤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得以正常进行.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④⑤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B.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太阳光来自地球之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D.蛔虫为厌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