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体内细胞大多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正常人体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液中的溶质微粒的数量有关,即与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B错误;
C、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人体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缓冲离子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练习(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学校草坪的某种雌雄同花的植物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种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他们查阅资料后发现,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对该对性状进一步研究,该小组随机取红花和白花植株各60株均分为三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1)根据 组结果,可以判断 花为显性。

(2)试解释A组结果没有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

(3)B组亲本的红花中,纯合与杂合的比例为

(4)要判断B组杂交结果中某红花植株是否为纯合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对人体有益、色泽鲜艳的天然色素类食品添加剂,可分别从胡萝卜或产生胡萝卜素的微生物体中提取获得,流程如图1:
(1)根据你已有知识推测可用于分离胡萝卜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胡萝卜素的工业化生产多选用的流程①的最合理解释是D
A.微生物的筛选培养比胡萝卜栽培好管理B.微生物产品的生物活性高
C.微生物菌体裂解比胡萝卜粉碎破壁容易操作D.微生物发酵生产周期短
   如图2,为筛选获得高产红酵母菌菌种的过程,下表为筛选培养过程中获得的部分数据,表中细胞生物量是指培养期间单位体积内所含的生物个体总量.
红酵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类胡萝卜素产量
菌种培养基成分 细胞生物量(g/L)类胡萝卜素含量(mg/g) 类胡萝卜素 产量 (mg/L)
 葡萄糖 2.4 26.01 62.4 
甘蔗汁 9.2 1.9 17.5 
 泥炭提取物4.8 1.261 6.03 
(2)下列不可能是酵母菌具有的结构是AC(多选)
A.拟核   B.芽体   C.叶绿体   D.细胞壁
(3)过程①的目的是人工诱变(提高红酵母的突变率).为获得单菌落,可采用平板划线法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时需要先进行的操作是灼烧接种环并冷却.
(4)表中显示的培养基成分是为酵母菌生长提供的碳源,图甲③过程目的是筛选出培养获得的高产红酵母的最适宜培养基.根据以上图表信息,你认为进一步提高高产红酵母类胡萝卜素产量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基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科学家正在培育一种“生物发光树”,未来它将成为天然的路灯,而无需电能供给非常环保,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小组正在研制一种特殊的基因,该基因具备萤火虫的生物发光特征,未来可植入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如果利用该基因培育树木,他将有效地替换传统路灯,生物发光植物还将为那些没有输电网络的居民带来生活便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利用蛋白质工程改造萤火虫的发光强度,其设计过程应从预期蛋白质的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出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最终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在通过基因工程培育“生物发光树”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标记基因在基因工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3)请写出一种将萤火虫基因导入杨树细胞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或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若要检测该过程获得的杨树细胞染色体上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4)将上述过程得到的导入目的基因的杨树细胞经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可得到放光杨树幼苗,该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研究抗旱性状的农作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育种人员发现一株具有较强抗旱性状的二倍体杂草,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M,其等位基因为m(不抗旱).M、m基因转录链上部分核苷酸序列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原野生杂草是不具抗旱性状的mm植株,则此抗旱性状杂草的出现是由于基因m中T→A(填写转录链的碱基变化)所导致的.若该细胞是一个胚囊母细胞(将要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原始生殖细胞,相当于卵原细胞),则其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是M的几率是$\frac{1}{2}$.正常情况下,基因M在细胞中最多有2个.
(2)育种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该抗旱杂草中克隆得到抗旱基因,并转入水稻细胞,获得转基因水稻植株.选取甲和乙两个抗旱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分别自交,结果见如表:
亲本子一代
抗旱性状(株)不抗旱性状(株)
29198
38926
如果转入水稻的抗旱基因都能正常表达,乙的子一代中不抗旱植株的比例显著比甲的低,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甲细胞中有一个抗性基因(或抗旱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乙细胞中有两个抗性基因,且两个抗性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已知上述甲、乙抗旱水稻同时具有多颗粒性状(其中多颗粒性状是显性,并且该对基因为杂合,两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具有抗旱性和多颗粒性状的优良水稻品种,育种人员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育种:
①以甲为材料设计育种方案:自交→F1人工选择(汰劣留良)→F1自交→F2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F1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frac{1}{4}$.该过程中的“汰劣留良”环节从F1代开始,这是因为出现了性状分离,具体操作是将F1种子种植在干旱环境中,并从具有多颗粒性状的植株上收获种子.
②以乙为材料设计育种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并获得含有抗旱基因的纯合植株.该方案采用的育种方法应该是单倍体育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能说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的是(  )
A.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同的染色质
B.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同的细胞核
C.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同的细胞膜基本支架
D.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同的内质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对试管动物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
B.胚胎移植之前需检查精卵细胞的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
C.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为:受精卵-→桑椹胚-→卵裂-→囊胚-→原肠胚
D.移植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B.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30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C.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线粒体合成;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
D.无氧培养液对细胞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艾弗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转化因子”的本质是DNA
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