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Ⅰ、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病的判断:3和4为患病个体,子代9号为正常个体,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性遗传病,7、13号患病,但2号不患乙病,所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1)3和4有甲病而子女9、11号没有病,说明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2)5号不患甲病,为mm,7号有乙病,所以其母亲携带乙病基因,因此5号的基因型为mmXNXN 或mmXNXn.
(3)Ⅲ-11不患病,因此基因型为mmXNY,由于Ⅲ-12的父亲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mmXNXn,如果Ⅲ-11与Ⅲ-12婚配,则所生孩子患病(mmXnY)的概率=$\frac{1}{4}$.
(4)两株植物杂交,F1 中易感病圆形果(ttR_)出现的概率为$\frac{3}{8}$,即:$\frac{3}{4}×\frac{1}{2}$,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TtRr、Ttrr或TtRr、ttRr,前者不符合,舍去.
(5)①让纯种抗病圆形果植株与纯种易感病扁形果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时,产生TR、Tr、tR、tr4种比例相等的雌雄配子.若含t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雄配子的比例为TR:Tr:tR:ty=2:2:1:1.因此,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抗病圆形果:抗病扁形果:易感病圆形果:易感病扁形果=15:5:3:1.
②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Rr的圆形果植株幼苗染色体加倍成为基因型为RRrr的四倍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圆形果对扁形果为完全显性,则基因型为RRrr的四倍体植株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RR:Rr:rr=1:4: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圆形果:皱形果=35:1.正常二倍体植株加倍成为四倍体植株后R基因频率不变.让该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得到的植株是三倍体植株,无繁殖能力,所以不是一个新物种.
故答案为:
Ⅰ.(1)A
(2)mmXNXN 或mmXNXn
(3)$\frac{1}{4}$
Ⅱ.(4)TtRr、ttRr
(5)①抗病圆形果:抗病扁形果:易感病圆形果:易感病扁形果=15:5:3:1
②圆形果:皱形果=35:1 不变 不是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及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利用口诀,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没有相同的蛋白质 | |
B. | 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动性降低,乜有基因的表达 | |
C. | 氟氯化合物的排放导致大气臭氧层变薄,使全球皮肤癌患者增加 | |
D. | 细胞的凋亡过程发生在某一动物体内,则说明该动物个体已经衰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材料 | 叶绿素a/叶绿素b |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 细胞间CO2浓度(μmolCO2•m-2) | 呼吸速率(μmolCO2•m-2•s-1) |
突变体 | 9.3 | 5.66 | 239.07 | 3.60 |
野生型 | 6.94 | 8.13 | 210.86 | 4.0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 |
B. | 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 |
C. | 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 |
D. | 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 |
B. | 图中②过程需要mRNA、氨基酸、tRNA、RNA聚合酶及ATP | |
C. | 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下降 | |
D. | 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和蛋白质结构来实现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用于判断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的方法中,不属于分子检测的是( )
A.通过害虫吃棉叶看其是否死亡
B.转基因生物基因组D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
C.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mR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
D.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蛋白质能否与抗体形成杂交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