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研究发现,M和P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有关。用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 1 | 2 | 3 | 4 |
亲本组合 | P♂×P♀ | M♂×M♀ | M♂×P♀ | P♂×M♀ |
子代配子正常率 | 100% | 100% | 100% | 0% |
(1)由实验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____________时出现,据此判断不育现象的发生除了P因子外,还与____________品系的细胞质成分有关。由此分析,1组和2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P因子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____________,进而导致不育现象。体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受精后,P品系卵细胞质中积累的大量阻遏蛋白___________,因此第3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P品系精子只提供____________,因此第4组子代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殖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P因子转移所需要的转移酶。这种转移酶总长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3左右的____________序列与阻遏蛋白完全相同,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P因子____________。
(4)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但是将P因子导入到雄果蝇染色体上,可以引起P因子处发生交叉互换。若右图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aabb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n,则该雄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P作父本、M作母本 M 1组没有M品系的细胞质成分,2组没有P因子(或 “1组、2组不同时存在P因子和M品系细胞质成分”) 基因突变 抑制P因子的转移 P因子(或“细胞核”) 氨基酸 (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翻译形成阻遏蛋白或转移酶 1-2n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在4组杂交中,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M作母本,P作父本”这一组出现,说明“P父本细胞核中的P 因子”和“M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会出现子代不育现象;第1 组父本母本都是P,没有“M 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第2组父本母本都是M,没有“P父本细胞核中的P因子”,因此,这两组都不出现子代不育现象。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P作父本、M作母本时出现,即不育现象与P父本细胞核中的P 因子、M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都有关;由于1组没有M品系的细胞质成分,2组没有P品系的P因子,因此两组都可育,都可以产生正常配子。
(2)某基因被P因子的DNA片段插入使其序列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是导致不育现象的原因。根据题意分析,P品系卵细胞质中有阻遏蛋白,能抑制P因子的转移,所以P作母本时,其卵细胞中不会出现因P因子的DNA片段转移导致的基因突变,因此不会出现子代不育,则第3组(M♂×P♀)子代正常;若P作父本,则其产生的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只含细胞核,所以只提供了P因子,却没有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因此第4组子代不育。
(3)根据题意分析,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和P因子转移酶都是P因子表达出的蛋白质,它们前2/3左右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题中已告知两种蛋白分别在体细胞阶段、生殖细胞阶段表达,据此推测P 因子分别在体细胞阶段、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形成阻遏蛋白、转移酶。
(4)图中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若其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只能产生AB、ab 两种配子;而导入P 因子后会引起其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一定量的重组配子Ab、aB,即总共可产生4 种配子,其中AB 和ab 比例相同,Ab 和aB 比例相同,对其测交产生aabb 后代的比例为n,即该雄蝇产生的ab 配子比例为n,则重组配子(Ab 和aB)比例为1-2n。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ATP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
B. 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P”代表磷酸基团
C. ATP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D.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 蓝细菌、酵母菌、衣藻B. 发菜、支原体、根瘤菌
C. 颤藻、眼虫、变形虫D. 念珠藻、草履虫、乳酸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水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1分子淀粉或纤维素可水解形成多个葡萄糖
B. 1条多肽链可水解形成多个多种氨基酸
C. 1个RNA分子可水解形成4种核糖核苷酸
D. 1个双链DNA可水解形成2条脱氧核苷酸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右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____________所致。
(3)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____________,统计得到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由____________控制。
(4)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突变基因 | Ⅰ | Ⅱ | Ⅲ |
碱基变化 | C→CG | C→T | CTT→C |
蛋白质 |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____________序列,该基因突变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____________。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____________发生了突变。
(6)F2群体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
B.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 秋季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含有基因B、b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将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B. 图中的染色体1、3、5、7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C. 此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细胞质分裂为均等分裂
D. 果蝇基因组计划应测定图中8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东南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历经长期消长之后,某生态学者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图所示。如图为种群增长曲线图,a、b、c、d分别是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上的点;调查的某些树种数量的变化规律如下表。
(1)群落演替过程中,若适应环境,则其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如图中____曲线所示变化。
(2)环境阻力开始增大是在图中____点之后。
(3)砍伐森林时应让种群数量维持在图中____点附近。
(4)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目前松树种群数量变化处于图中乙生长曲线的__段内。
(5)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处于最优势地位的植物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