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果酒制作的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因此酒精发酵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控制在18~25℃,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发酵过程是否产生酒精;果醋制作的原理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将葡萄糖或酒精转化成醋酸,醋酸菌是好氧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0~35℃,因此醋酸发酵时应该持续通入氧气并将温度控制在30~35℃.
解答 解:(1)酿制葡萄酒最主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酒精发酵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2)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3)现在工厂化生产果酒,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采取的措施是对原料和设备进行消毒和灭菌,并接入合适的 菌种.
(4)在制作葡萄酒试验中,在发酵瓶中装入葡萄汁,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要留有大约$\frac{1}{3}$的空间,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5)如果要继续制作葡萄醋,在发酵后期要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目的是保证发酵液处于有氧环境中,并将发酵液置于30~35℃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发酵液中会出现醋酸菌,这类微生物在糖类缺乏时可以使酒精转化为乙醛,后者再转化为醋酸.
故答案为:
(1)酵母菌 18~25℃
(2)酒精度数 色素
(3)消毒 灭菌 菌种
(4)$\frac{1}{3}$ 重铬酸钾
(5)无菌空气 保证发酵液处于有氧环境中 醋酸 酒精 乙醛 醋酸
点评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和提取,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识记实验室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方法.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开学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动物细胞培养时常用胃蛋白酶制备细胞悬液 | |
B.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 |
C. | 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植株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信息 | |
D. |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细胞进行多次筛选的目的和方法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8的基因型为Aa | |
B. | PKU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 |
C. | 该地区PKU发病率为$\frac{1}{10000}$,9号女子与当地一正常男子结婚,生病孩几率为$\frac{1}{5000}$ | |
D. | 若8与9近亲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是PKU的概率为$\frac{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种群 | 同化量 | 净同化量 | 呼吸消耗 | 传递给分解者 |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 未被利用的能量 |
甲 | 65.5 | 3.0 | 15.0 | 41.5 | ||
乙 | 14.0 | 5 | 0.5 | 2 | 2.5 | |
丙 | 2 | 0.6 | 1.4 | 微量(不计) | 无 |
A. |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乙、丙种群的同化量之和 | |
B. | 种群甲的净同化量为125百万千焦 | |
C. | 种群乙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种群丙对其有选择性捕食的结果 | |
D. | 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女儿都患病 | |
B. |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未正常分开而导致的 | |
C. |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 |
D. | 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病不可能是伴性遗传病,因为第一代都不患病 | |
B. | 该病不可能是单基因遗传病,因为第一、三代都正常 | |
C. | 该病可能是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 | |
D. | 第一代的4位成员可能有纯合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含3H标记的T的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可在细胞核和线粒体检测到放射性 | |
B. | 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 |
C. | 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等宿主菌 | |
D. | 用14C标记的CO2研究光合作用,放射性会出现在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