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试管山羊”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若要培育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有关激素使其超数排卵
B.乙过程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卵母细胞和精子的成熟
C.丙过程与乙过程中应采用相同成分的培养液
D.丁过程中早期胚胎须移植到与供体性状相同的代孕母羊子宫内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神经元的数量 | B. | 膜电位的变化 | C. | 神经元的结构 | D. | 反射弧的结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体外转化实验中,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 | |
B. | 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
C. |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河南省六市联考高考一模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
(1)寒冷环境下,激素 (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该激素分泌量的增加体现了激素分泌的 调节,该激素还可以通过 调节使该激素不至于过高.
(2)正常人血糖浓度的范围是 g/L,血糖的三条来源和去路中,最主要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和 .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是 .
(3)本图能体现的调节方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河南省六市联考高考一模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最好应选择(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甘肃省陇南市高考模拟(四)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
C.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
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甘肃省陇南市高考模拟(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 个体数 | ||
甲 | 乙 | 丙 | |
幼年期 | 600 | 400 | 200 |
成年期 | 400 | 400 | 400 |
老年期 | 200 | 400 | 600 |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济宁高三4月调研(第二次模拟)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淋巴因子使致敏的B细胞增殖分化
B.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D.RNA聚合酶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 ;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 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 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