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B.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
C.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发生改变
D.分裂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解答 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含染色质,A错误;
B、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内的RNA会发生改变,C正确;
D、分裂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癌细胞的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Ⅱ分别表示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曲线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发生改变
D.如果Ⅱ为最适酶催化条件下的曲线,若改变pH或温度,则b也可能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过度进食已经成为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认为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后,要抵抗这些食物的诱惑将变得困难.为了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员分别饲养了两组小鼠,一组小鼠喂食常规鼠粮(正常组),对另一组小鼠提供了24小时不限量的高糖高脂鼠粮,之后再替换回常规鼠粮(高糖组).两天之后,研究人员对正常组和高糖组小鼠做了行为学测试(测试方法和结果如图1、图2):测试的区域分为两半,一半是黑暗区,另一半是光亮区--光亮区的中央放置有高糖高脂鼠粮,小鼠可以通过黑暗区和光亮区之间的通道在两区之间穿梭(注:一般情况,小鼠偏好黑暗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另设光亮区无高糖高脂食物(无食物)添加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
(2)科学研究发现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该区域是享乐性摄食的重要相关脑区.VTA作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科学家对两组小鼠进行VTA区域的电镜扫描,发现高糖组小鼠VTA区域兴奋性突触的数量明显增多,意味着短期的高糖高脂刺激可以改变小鼠VTA的结构,当高糖高脂刺激传入VTA区域,使得更多的(兴奋性)递质释放,改变小鼠摄食行为.
(3)小鼠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后产生的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进而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实验结果如图3.与对照组结果相比,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喂食常规鼠粮的小鼠无明显差异(进入食物区的次数与未注射注入胰岛素喂食高糖鼠粮小鼠差异显著),说明胰岛素能够削弱高糖高脂鼠粮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胰岛素在此实验中的影响,可以增设另外一组实验,你的实验处理是:给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射胰岛素受体的抑制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对黄瓜植株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的结构及光合作用进行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1)上位叶(着生于植株上部)的光合作用速率和CO2固定速率均明显高于下位叶(着生于植株基部).其主要原因是,下位叶接受到的光照较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
较少,抑制了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影响了对CO2的固定.
(2)上位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明显高于下位叶.若如图中的曲线Ⅰ表示上位叶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以吸收CO2的相对值表示),则表示下位叶的光合速率的曲线最可能是Ⅲ.
(3)观察上位叶和下位叶的结构,发现下位叶的叶绿体数量多、体积大,叶绿体中的基粒数和每个基粒中的类囊体数量都比较多.上述项目中,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叶绿体数量(和大小).这种结果表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赤眼蜂把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孵化,瓢虫则直接以玉米螟的卵和幼虫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一块玉米田里的玉米、杂草和玉米螟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赤眼蜂和瓢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
(2)玉米螟在产卵时会释放信息素,据此赤眼蜂能很快找到玉米螟卵,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玉米田易受玉米螟侵害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田的营养结构简单.
(4)合理密植可提高玉米产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高会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是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变,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蝌蚪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尾部逐渐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有关B.与尾部细胞中的溶酶体有关
C.与基因突变改变遗传信息有关D.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问题.
研究者发现,将玉米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后,水稻在高光强下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为研究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增加的机理,将水稻叶片放入叶室中进行系列实验.
实验一:研究者调节25W灯泡与叶室之间的距离,测定不同光强下的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光强低于800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在大于1000μmol•m-2•s-1光强下,两种水稻气孔导度开始下降,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与二氧化碳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值影响相互抵消(或二氧化碳的供应已足够).而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明显增加,推测光合速率增加的原因不是通过气孔导度增加使进入叶片细胞内的CO2量增加.
(2)正常生长的水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此时水稻细胞的叶绿体内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CD(多选)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3)实验二:向叶室充入N2以提供无CO2的实验条件,在高光强条件下,测得原种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分别稳定在62μmol/mol和40μmol/mol.此时,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0μmol•m-2•s-1 和0μmol•m-2•s-1,说明在高光强下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释放的CO2较多地被固定(或“同化”).
(4)实验三:研磨水稻叶片,获得酶粗提取液,分离得到水稻叶片中的各种酶蛋白,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中PEPC以及CA(与CO2浓缩有关的酶)含量显著增加.结合实验二的结果进行推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转入PEPC基因引起CA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使细胞利用低浓度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分离筛选降解纤维素能力强的微生物对于解决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人员从土壤和腐烂的秸秆中分离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研究.
(1)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为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若以接种环为工具,则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
(2)先将样品悬液稀释后涂在放有滤纸条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初筛菌株.再将初筛菌株接种到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2~5天,加入刚果红溶液后,依据出现的颜色反应进行筛选,观察菌落特征并测量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同时将初筛菌株制备成的菌液放入加有滤纸条的液体培养基中,恒温振荡培养8天,观察滤纸条的破损情况.结果见表.由表可知,8种菌株中1、3、7号菌株产酶能力较强,原因是此三种菌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都较高,且滤纸片破损程度高.
菌株编号
检测指标
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DP5.911.736.541.533.231.767.291.34
滤纸破损+++++++++++++++++++++++++++++
注:①DP=(D/d)2,其中d表示菌落直径(cm),D表示水解圈直径(cm)
②“+”为滤纸边缘膨胀,“++”为滤纸整齐膨胀并弯曲,“+++”为滤纸不定形“++++”为成团糊状“+++++”为半清状
(3)为进一步研究1、3、7号菌株对秸秆降解的效果.分别用这三种菌株对秸秆进行处理,并在第5天和第10天对秸秆和秸秆中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组分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见图.

由图分析可知,三种菌株对半纤维素的降解最强,与第5天结果相比,第10天秸秆各组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变化最大.整体分析7号菌株的降解效果最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