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从图甲和图乙可知,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 | |
B. | 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桑蚕的种群密度;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 | |
C. | 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 | |
D. | 蓝鲲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分析 1、分析图甲:上面的曲线表示野生桑蚕种群大小,下面的表示病毒感染率,曲线反应的含义是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
2、分析图乙,四种鲸鱼在上个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都表明鲸鱼的数量在后期大幅降低,种群密度极小,呈衰退型.
解答 解:A、图甲和图乙可知,说明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
B、蚕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蚕种群密度与病毒感染率变化趋势一致,所以随着野生桑蚕种群密度的增长,病毒感染率升高,B正确;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故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不是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C. | ②③④ | D. | ①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
B. | 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 |
C. |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排布于赤道板上 | |
D. |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甲、乙均为有丝分裂,则细胞1中一定有1/2的染色体含3H | |
B. | 精原细胞在图示各时期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一定相同 | |
C. | 若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乙和丙,则丙过程染色体数量均为体细胞的一半 | |
D. | 若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则细胞3核中一定有1/4的DNA单链含3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