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烧.图甲表示某发烧病人体温测量记录图,图乙表示机体通过调节消除体内病毒的过程.请回答:

(1)人体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进行的.
(2)图甲中BC段病人持续高烧40℃,此时其体内产热量=散热量(填“=”、“<”或“>”).
(3)图乙中人感染H1N1流感病毒后,促使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进而刺激下丘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及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感冒发烧后饮水较多,此时会刺激下丘脑中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进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增多,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6)由此可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分析 分析题甲: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分析题乙:人感染H1N1病毒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的体温体温调节中枢机能紊乱,导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从而引起人体体温升高.

解答 解:(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进行的.
(2)图甲中BC段病人体温维持在40℃不变,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当人感染H1N1病毒时,往往会发烧,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或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改变了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最终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而皮肤和汗腺等散热结构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4)病毒侵入内环境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感冒发烧后饮水较多,此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中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6)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骨骼肌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答皮肤即可)
(2)=
(3)T细胞    甲状腺激素(及肾上腺素)
(4)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减少
(6)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的过程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的内在联系,考查基因突变、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图明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上10月段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并用来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图甲)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图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a、b、c三条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与乳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乙图中d、e、f三条曲线所指代的膜结构分别是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35S在细胞各个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的,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如表是3组不同亲本杂交及统计结果,试回答:
组合亲本表现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阔叶白色窄叶
1白色阔叶×红花窄叶40303970
2红色窄叶×红色窄叶04290140
3白色阔叶×红色窄叶413000
(1)根据第1或3个组合可知阔叶对窄叶为显性;根据第2或3个可判断花色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
(2)杂交组合3中,亲本的基因型为:rrHH×RRhh;杂交组合2中子代429株红花窄叶的个体中,从理论上计算纯合体有143株;杂交组合1产生的红色阔叶与白色阔叶再杂交,得到隐形纯合子的概率是$\frac{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B.肝脏既是胰岛素也是胰高血糖素的重要靶器官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勻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基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关于抗体和淋巴因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B.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D.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2017年5月3日陕西确诊1例H7N9病例,患者已经死亡.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H7N9流感病毒,可预防H7N9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B.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C.T细胞接受剌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关于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B.细菌、病毒都可能成为1
C.与2的产生有关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D.丁可保持对1的记忆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回答下列关于某森林群落的问题.
(1)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除了种间关系、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外,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填3个)
(2)设计实验探究森林群落中两种植物的根系是否存在竞争.
实验步骤:
①在相同环境中选取多株植物甲和植物乙,要求植株大小和根系大小基本一致.
②单株种植植物甲和植物乙作为对照组1,间距0.5米种植两株植物甲作为对照组2,间距0.5米种植两株植物乙作为对照组3,间距0.5米种植一株植物甲、一株植物乙作为实验组.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植株根系生长情况.
预期结果和分析:
若实验组植株的根系显著小于对照组,则两种植物的根系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
若实验组植株的根系大小与对照组2和3差异不明显,则植物甲和植物乙的根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例如,植株间距过大导致竞争不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有关,地塞米松是用来治疗此病的一种免疫抑制剂.寻找更加高效且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以某过敏原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鼠分成五组,再用该过敏原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敏反应.诱发前的0.5h和诱发后6h,在B、C、D、E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0、2%、4%、8%的青蒿素乳膏,F组小鼠外耳涂地塞米松,同时另设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诱发48h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图.
(1)胸腺是T细胞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由于发生了免疫应答,与A组相比,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
(2)C、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8%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