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两个,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的时期是(  )
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
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
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纺锤丝.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解答 解:A、前期时每条染色体肯定含有两条染色单体,A错误;    
B、中期时每条染色体肯定含有两条染色单体,B错误;   
C、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两个,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的时期是后期,C正确;    
D、末期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不含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分析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是脱氧核糖,G是蛋白质.
(2)图中E和F的关系是基因(E)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F)片段.
(3)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D,共有4种种.
(4)通常情况下,1个H中含有1个F,1个F中含有许多个E,1个E中有许多个D.
(5)在D构成的链的中间,与一分子B相连接的有1分子C和2分子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B.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发生的,也是不定向的
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但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D.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不统计方格线上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人体细胞中,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
A.动、植物细胞合成ATP的途径分别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ATP能在人体细胞中大量储存
C.ATP与ADP转化过程中,能量不可逆
D.ATP只能在线粒体中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与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表示有丝分裂,图乙表示减数分裂
B.图甲、图乙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均有2种类型
C.图甲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乙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图甲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图乙所示细胞只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有人分析某种小分子样品,发现含有C、H、O、N、P等元素,该样品可能是(  )
A.氨基酸B.核酸C.蔗糖D.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如图为该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部分染色体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色盲基因
B.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
D.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frac{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表示神经元的轴突与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突触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由②③④构成
B.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需消耗能量,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外表面为负电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