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马尾松作为一种常绿乔木,其用途非常广泛,但是马尾松单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暴发性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黑光灯诱捕成虫的方法可降低下一代松毛虫的密度。对于松毛虫而言,黑光灯对其传递___________信息。
(2)松毛虫危害松类、柏类、杉类,自然界中松毛虫的天敌种类很多,但是马尾松单纯林中松毛虫却常常会产生暴发性的危害,其原因是___________。建立马尾松与泓森槐混交林后,松毛虫的天敌灰喜鹊等进入该生态系统,泓森槐为灰喜鹊提供了___________的场所。由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构成的食物链中,三种生物同化的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请绘出三种生物构成的生物数量金字塔:_______。
(3)受气候和病害等因素的影响,马尾松在某一年的碳储存量没有发生变化。如果该年马尾松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a表示,因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70%a,假设只有松毛虫采食马尾松,采食的能量用b表示,粪便中的能量用c表示,则该年马尾松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理 树种单一,松毛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少,松毛虫容易扩散和蔓延 栖息 马尾松> 松毛虫>灰喜鹊 30%a-b+c
【解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 黑光灯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
(2) 马尾松单纯林中,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松毛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少,松毛虫容易扩散和蔓延,因此常常会产生暴发性的危害。建立马尾松与泓森槐混交林后,松毛虫的天敌灰喜鹊等进入该生态系统,说明泓森槐为灰喜鹊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松毛虫危害松类,灰喜鹊捕食松毛虫,三者构成的食物链是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依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可推知:三种生物同化的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因在这三种生物中,松毛虫的数量最多,马尾松的数量最少,灰喜鹊的数量介于马尾松与松毛虫之间,所以,它们构成的生物数量金字塔见答案所示。
(3) 依题意可知:在某一年马尾松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为a,其中有70%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30%a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马尾松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被松毛虫采食的能量为b,没有被松毛虫采食的能量最终会流向分解者。松毛虫粪便中含有的能量c属于马尾松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最终被分解者所利用。综上分析可推知,该年马尾松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为30%a—b+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片农田弃耕一年后杂草丛生,现已演替至灌木阶段。如果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干扰,将来有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请回答:
(1)该农田的演替进程比初生演替快,主要原因是________优越和植物繁殖体的存在。
(2)从杂草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捕食关系很容易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3)图中曲线a、b中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变化的是________。
(4)该农田在演替至森林阶段的进程中,________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如果在灌木阶段遭遇一场火灾,烧掉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灌木影响不大,则演替进程________(加快,基本不变);该农田的演替过程伴随着物质的积累,其中积累最多的是________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利用某二倍体农作物①、②两个品种培育④、⑥二个新品种的过程,Ⅰ—Ⅴ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
(1)图中Ⅰ→Ⅱ获得④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
(2)图中Ⅰ→Ⅲ→Ⅳ获得④的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其中Ⅳ过程的处理对象为___________,Ⅴ过程获得的农作物为___________倍体。
(4)在微生物育种方面,人们利用___________育种,培育出青霉素产量很高的青霉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马鹿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基因型和表现型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1)当基因A不存在且___________时,马鹿体色表现为白色;若已知野生赤褐色无斑马鹿均为纯合子,请写出野生赤褐色无斑马鹿的所有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已知基因型的野生雌雄赤褐色无斑马鹿(纯合)若干头,请你设计一个最佳实验方案,探究A/a与B/b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写出实验方案与预测结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乙图和丙图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