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②实验时,若32P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可检测到32P | |
B. | ①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后,R型细菌全部转化为S型 | |
C. | ②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裂解细菌,释放出噬菌体 | |
D. | ①②实验结果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现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
解答 解:A、②实验时,若32P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保温时间过长,则细菌裂解,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被离心到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可检测到32P,A正确;
B、①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后,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B错误;
C、②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细节分开,C错误;
D、①②实验结果表明,DNA是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 |
B. |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产生干扰素,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 | |
C. |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 |
D. |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再通过呼吸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
B. | 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粒-1•d-1 | |
C. | 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成幼苗,干重继续减小 | |
D. | 萌发过程中在72-96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43.6m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刺激类型 | 刺激强度 |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 | 产生的感觉类型 | 感觉强度 |
针刺激 | 较小 | 刺痛 | 较弱 | |
较大 | 较强 | |||
热刺激 | 较低 | 热感 | 较弱 | |
较高 | 较强 |
A. | 刺痛与热感等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 |
B. |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 | |
C. | 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 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 | |
D. | 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振幅,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 |
B. |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 |
C. | 体液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长 | |
D. | 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 B. | 红细胞吸收K+,排出Na+ | ||
C. | 小肠对Ca2+的吸收 | D. | 浆细胞分泌抗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③④ | B. | ②①③④ | C. | ②③①④ | D. | ④②①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