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分子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且消耗能量

B. 小分子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C. 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吸收物质时,既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

D. 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分子是生物大分子,不能通过载体蛋白进出细胞,A错误;小分子有机物和离子一般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B错误;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吸收物质时,既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C正确;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 大肠杆菌 B. 乳酸菌 C. 酵母菌 D. 蓝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大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与矮茎杂交得Fl代,Fl全部为高茎。让Fl自交得到F2,将F2中高茎单独培养,让其自交得F3,F3中高茎与矮茎之间的比例为

A. 1:1 B. 3: 1 C. 8:l D. 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通过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已知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甲图中:烧杯中的①溶液和漏斗中的②溶液分别为不同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

(1)甲图是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2个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溶液具有
(2)据图乙可知,甲图中①蔗糖溶液浓度(填“ 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②蔗糖溶液浓度,乙图中①蔗糖溶液浓度(填“ 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②蔗糖溶液浓度。
(3)丙图中由④⑤⑥共同组成的结构⑦叫做 , 可以看做一层选择透过性的膜。
(4)实验室做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时,一般选用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其液泡中含有 , 便于观察。若把洋葱的外表皮细胞放入(填“质量分数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或“清水”)中,它将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然后,放入(填“质量分数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或“清水”)中,它将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钠离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示意图,其中,钠离子进入管壁细胞的过程与葡萄糖的转运同向同步进行.已知钠离子在滤液中的浓度和血浆中的浓度基本相等,约为153mEq/L,而在肾小管细胞内液中仅有10mEq/L.
(1)图中,肾小管管腔中的滤液直接来源于(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液
D.尿液
(2)图中,钠离子从管腔进入管壁细胞、从管壁细胞进入细胞间隙的方式依次是
(3)下列准确表示钠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的是(
A.管腔中的钠离子→管壁细胞中的钠离子
B.管壁中的钠离子→细胞间隙中的钠离子
C.管腔中的钠离子→管壁细胞中的钠离子→细胞间隙中的钠离子
D.管腔中的钠离子→管壁细胞中的钠离子→细胞间隙中的钠离子→血管中的钠
(4)随着钠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隙的量增多,使得细胞间隙的液体渗透压;此时促进水分从(单选) A.管壁细胞→细胞间隙 B.细胞间隙→管壁细胞
C.管壁细胞→管腔 D.血管→细胞间隙
(5)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Na+比正常人高,据图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定向破坏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受影响最显著的是

A. 血红蛋白的合成 B. 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

C. 植物细胞器膜的构建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现象的是

A. 梨汁 B. 花生种子 C. 大豆油 D. 豆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曲线反映了温度或pH对A,B,C三种酶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B和酶C的最适温度相似,但最适pH一定不同
B.图甲中a点和c点,酶A的活性相同,空间结构也相同
C.图乙中d点,酶B和酶C的空间结构都有一定的破坏
D.人体中,酶C的作用场所可能在胃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