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
B、可能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
C、可能有部分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
D、可能离心速度太快,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32P标记的T2噬菌体外壳进入上清液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专题: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
解答: 解:A、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A正确;
B、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32P标记的子代T2噬菌体进入上清液,B正确;
C、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C正确;
D、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分子而不是标记蛋白质外壳,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一般只能来自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30℃条件下,将含有放射性碘的碘化物注射到兔子体内,经检测发现兔子甲状腺中的放射性碘含量逐渐升高,到第三天达到最强,第四天开始逐渐下降.请回答:
(1)如果将含有放射性碘的碘化物溶液注射到兔的肌肉组织中,则碘化物在运输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的过程中,参与的内环境有
 
;穿过的细胞膜至少有
 
层.
(2)检测发现只有甲状腺才具有富集放射性碘的功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从第四天开始,将环境温度降到10℃,兔子甲状腺中放射性碘含量下降的速度会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4)从第四天开始,给上述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①促甲状腺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三种情况下,甲状腺放射性碘含量下降的速度由快到慢的变化顺序是(填序号)
 
.第①种情况下,兔子生理上会发生哪些变化?(要求写两点)
 

(5)人体长期摄入高碘时,碘会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对患者进行血液化验,
 
激素的含量会明显增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选项中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是(  )
A、生物大分子B、H5N1病毒
C、肝炎病毒D、心肌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洋葱根尖装片制作的顺序是(  )
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染色→漂洗→解离→制片
C、漂洗→染色→解离→制片
D、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和DNA相对数目(假设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的变化曲线.分析曲线并回答问题:
(1)实线ABCDEF表示
 
的数量变化.
(2)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曲段:实线是
 
段,虚线是
 
段.
(3)染色单体形成的曲段是
 
,染色单体消失的曲段是
 

(4)若要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最好在哪一个曲段
 
,若要用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应在
 
段处理材料较好.
(5)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中与高等植物不同的变化分别发生在什么曲段:
 
.在这两个段中动物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6)纺缍体的形发生在什么曲段:
 
.核仁的重建在什么曲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作用是(  )
A、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B、形成细胞板
C、使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牵引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冬小麦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农业科技人员不断进行研究以期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冬小麦经过低温环境才能开花,这是由于幼苗感受低温刺激产生某种特殊蛋白质所致,该作用称为春化作用,高温、低氧、缺水等均可解除春化作用而导致冬小麦最终不能抽穗开花.请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化作用导致特定蛋白质的产生,说明
 

(2)某研究小组发现经过严寒之后,部分二倍体野生小麦突变成了四倍体小麦,合理的解释是
 
.突变后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野生小麦是否为同一个物种?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3)在育种过程中,一科研人员发现小麦早熟性状个体全为杂合子,欲探究小麦早熟性状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EE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让早熟小麦自交,统计后分析比较
 

预期实验结果结论:
①如果
 
,则小麦早熟性状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
 
,则小麦早熟性状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科研方法、试剂和仪器使用、实验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B.实验中使用盐酸C.实验中使用显微镜D.实验过程中需活体
①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的来源
②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的研究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①活菌计数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②花生子叶中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B、实验中使用盐酸
C、实验中使用显微镜
D、实验过程中需活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