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细胞内色素颗粒的运动能够引起鱼类体色的改变,研究中通常采用不同的色素细胞指数等级来表示色素颗粒扩散的程度.
(1)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的眼和松果体作为
 
接受这一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
 
,经分析综合最终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
 
,使体表颜色加深.由此可以看出:鱼的体色受
 
的调节.
(2)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人们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10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显微镜、载玻片等
实验步骤:
①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②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肾上腺素,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
 
作为对照.
③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
 
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
 

④再取另一条鲫鱼,用其体表同一部位的鳞片制成多个
 
,分别用适宜浓度的上述物质进行处理,10分钟后显微镜下观察鳞片内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运动的情况,记录各组鳞片的
 
,从而定量分析相关物质对鱼体色的影响.
(3)金鱼是由野生鲫鱼演化而来的,其丰富多彩的体色大多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已知控制金鱼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研究金鱼体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棕色和非棕色金鱼进行了下列几组实验.
第一组:棕色金鱼雌雄交配,后代均为棕色个体;
第二组:纯种非棕色金鱼与棕色金鱼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代均为非棕色个体;
第三组:用第二组中的F1与棕色金鱼杂交,统计后代中非棕色个体为2867条,棕色个体为189条,比例约为15:1.
请分析并回答:
①跟据第一、二组实验结果可以推断,金鱼体色的
 
为显性性状,棕色金鱼个体一定为
 

②第三组杂交称为
 
,依据其结果可以推知F1产生的配子的
 
 
,进而可以推断棕色性状是由位于
 
(同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对基因控制的.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动物激素的应用
专题:
分析:(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由感受器、出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刺激经感受器转变为兴奋后,只能由感受器传到效应器,为单向传递.
(2)设计实验的原则有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
解答: 解:(1)在反射弧中,接受光等刺激的为感受器,感受器把刺激转变为兴奋,再由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由题意知,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使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则体表颜色会加深,鱼的体色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
(2)②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只能改变注入液体的成分,不能改变注入液体的体积,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肾上腺素,则乙组鲫鱼腹腔中应注入等量的乙酰胆碱,丙组则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③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注入的液体,因变量为鱼的体色深浅,而有光时,鱼会通过自身神经体液调节来调节体色,导致因变量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培养条件应为背光或无光,结合(1)的题意,理论上三组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应是乙、丙、甲.
④由于研究中通常采用不同的色素细胞指数等级来表示色素颗粒扩散的程度,也可将鱼鳞片制成多个临时装片,分别用适宜浓度的上述物质进行处理后,显微镜下观察.
(3)①第一组棕色个体交配未发生性状分离,结合第二组纯种非棕色金鱼与棕色金鱼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代均为非棕色个体,说明金鱼体色的非棕色为显性性状,棕色一定是纯合子.
②第二组中的F1为杂合子,与棕色金鱼隐性纯合子的交配方式为测交,可以测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由后代非棕色:棕色=15:1可推出,鱼体色这一性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神经中枢   扩散  神经和激素(体液)
(2)②等量的乙酰胆碱    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  
③背光   乙、丙、甲
第四步:临时装片   色素细胞指数等级
(3)①非棕色     纯合子
②测交    种类   比例   非同源  2
点评:本题以信息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将神经体液调节与实验设计结合,并整合部分遗传内容,题目较综合,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量取2mL 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
图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
D初次免疫再次免疫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411.200.0
400.000.0
811.200.0
1622.400.0
3289.500.0
641113.100.0
1283136.900.0
2561011.900.0
5121416.667.2
102433.61720.2
>102433.66172.6
合计8410084100
注:D为儿童血清经倍比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
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图: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
 
.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
 
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
 
法或
 
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
 
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PCR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
 
催化.PCR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
 
 
三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接种物总人数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对照剂786383
A2疫苗78484
B
(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对照剂1125126
B2疫苗1121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
 
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
 
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
 
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
 
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
 
.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
 
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总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
 
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果细胞核内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则此时细胞可能处于(  )
A、G1期和G2
B、S期
C、G1期、S期和G2
D、分裂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激素与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B、血液中的甲状腺素浓度降低,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增加
C、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糖转变成甘油三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  )
A、神经递质的释放
B、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C、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D、胃蛋白酶的分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