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 别 | 手术/处 理方法 | 相同条件下喂养 一段时间后,卵 巢平均重量(mg) | 相同条件下喂 养一段时间后, 子宫平均重量 (mg) |
1 | 不作处理 | 68 | 216 |
2 | A | 36 | 93 |
3 |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 | 37 | 219 |
4 |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 66 | 218 |
分析 第一问涉及的是第一章内环境稳态的内容.第二问在题干中说到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从这一句话中我们能看出的信息是切断了神经调节,剩下只有体液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并没有减少,这就可以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没有关系.第三问要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推断出性激素的调节过程,再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
解答 解:(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第二问在题干中说到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从这一句话中我们能看出的信息是切断了神经调节,剩下只有体液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并没有减少,这就可以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体液调节.
(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
(4)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因此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雌性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②不作处理的组为对照组,即表中第1组为对照组.
③第1组是不作处理;第3组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卵巢重量减轻,但是由于注射雌性激素,故子宫平均重量变化不大;第4组是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促性腺激素,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和对照相差不大.第2组的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相应减轻,可见没有激素释放到卵巢和子宫中,而第3和第4组都是切除垂体,而且都分别注射了适量的雌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则A处切除垂体,并且不注射任何激素.
④第3组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所以子宫平均重量变化不大.
故答案为:
(1)内环境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
(2)体液(或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4)①雌性
②1
③溶剂
④促性腺激素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动物激素调节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题干信息“切断神经调节”,对第(2)题作出判断;能判断实验的变量,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对实验进行完善,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葡萄糖、乳酸、氨基酸依次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表达的产物 | |
B. |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
C. | 自然界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 |
D. | 洋葱的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所以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变黄 | |
B. | 脱落酸主要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有合成 | |
C. | 人们常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称之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 |
D. | 去除稻田中双子叶杂草需要利用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传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 |
B. | 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 |
C. |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 |
D. |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90个 | B. | 60个 | C. | 30个 | D. | 20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