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如图1是生态学家在对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分析后得到的食物网简图.

(1)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其它的去向有自身呼吸释放 流向分解者 未被利用.
(3)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类群同化的能量如下:(单位:l02 kJ/m2y)
生物类群同化的能量(103千焦/m2/年)
浮游植物8100
浮游动物600
双翅目幼虫120
摇蚊幼虫900
太阳鱼210
鲈鱼30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8.52%.
(4)通过在该水域的多个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2.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自然选择结果.
(5)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原因是:无机磷浓度越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越严重,浮游植物增多,呼吸加剧,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从而引起浮游动物死亡,数量下降..

分析 分析图1:浮游植物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2:图2表示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由图可知,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

解答 解:(1)太阳鱼可捕食双翅目幼虫.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释放、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
(3)食物网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浮游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是第二营养级,则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600+900)÷8100≈18.52%.
(4)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无机磷浓度越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越严重,浮游植物增多,呼吸加剧,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从而引起浮游动物死亡,数量下降.因此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
故答案为:
(1)捕食   
(2)自身呼吸释放    流向分解者    未被利用
(3)18.52%
(4)自然选择
(5)无机磷浓度越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越严重,浮游植物增多,呼吸加剧,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从而引起浮游动物死亡,数量下降.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途径等基础知识,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体的是(  )
A.YyRrCcB.AAbbccC.aaBbccD.aaBBC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减小环境阻力实现.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逐渐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已知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易感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分配).现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感病的两株纯种小麦杂交产生F1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用其中一部分F1与某小麦品种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图1所示,则某小麦品种的基因型为ddTt.

(2)用另一部分F1自交得到F2,从F2中选择矮秆抗病的个体连续自交获得F3,淘汰F3中表现型为矮秆感病的不符合要求的个体后,F3代中纯种占F3代总数的$\frac{3}{5}$.按照现代进化理论的观点,这种选择能定向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若从F2开始选择,经过若干代的人工选择后,下列图2中较能正确表示T基因和t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D.
(3)从F2中选择的矮秆抗病个体,除用自交和测交鉴定其基因型外,还可以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方法是取F2矮秆抗病个体的花粉培育成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若全为矮秆抗病个体,则F2基因型ddTT,若有矮秆抗病和矮秆感病两种个体,则F2基因型ddTt.以上各种方法中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将大小、长势相同的A、B两种植物分别放置在两个相同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在其他各种环境条件适宜的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室内的CO2含量,所得数据如下表(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下图是一透明薄膜大棚内,一天中甲乙两种植物有机物产生量的变化,如图中曲线I、曲线II所示.在采取某项措施后,棚内植物乙有机物产生量则如曲线Ⅲ所示.结合图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记录时间(min)051015202530354045
A植株(mg/L)1501139368524848484848
B植株(mg/L)15010367381888888

(1)上表数据说明,乙植物固定CO2的能力较强,该植物相当于图中曲线Ⅰ.
(2)在0~25min期间,A和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都逐渐减小,玻璃室内O2含量逐渐降低.
(3)25min后,玻璃室内CO2含量不再变化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4)在采取某项措施后,棚内植物II有机物产生量则如曲线Ⅲ所示,该项措施是增加CO2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B.②过程的目的是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基因突变
C.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D.④过程需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当地两种单基因人类遗传病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有甲病、无乙病无甲病、有乙病有甲病、有乙病无甲病、无乙病
男(人数)17925168005
女(人数)1811628396

(1)由表可知,控制甲、乙病的基因分别位于常、X染色体上,理由是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等,乙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
(2)该小组在调查中发现一先天性垂体性侏儒症家系(设相关基因为A、a),系谱图如图1.该病患者是由于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不足引起的; 推测Ⅱ-3的基因型是AA或Aa.
(3)研究人员采集了系谱图中有编号10位家系成员的血样,提取了这些成员的DNA,采用PCR(或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该病相关基因-GHRHR基因片段(260bp,bp代表碱基对)进行大量扩增,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stUⅠ对其切割,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电泳图谱如图2所示.据系谱图和电泳图谱分析可知:
①该病患者的GHRHR基因片段有0个BstUⅠ酶切点.
②在提取DNA的部分家系成员中,Ⅲ-1、Ⅰ-2、Ⅲ-6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③若Ⅱ-10与Ⅱ-11再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是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芦荟具有一种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CO2转化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分解释放CO2参与光合作用,如图一、图二.芥兰的CO2利用过程如图三,请据图回答问题:

(1)芦荟夜晚不能合成C6H12O6,原因是缺少暗反应必需的ATP、[H].白天芦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CO2的来源有苹果酸分解和细胞呼吸.
(2)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短时间内芦荟和芥兰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分别是芦荟基本不变、芥兰下降.
(3)芦荟气孔开、闭的特点是对环境的适应,推测其生活环境的特点是炎热干旱.从进化角度看,这种特点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上饶广丰一中高二平行班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天津校级模拟)孟德尔遗传定律只能发生在( )

①真核生物 ②原核生物 ③无性生殖

④有性生殖 ⑤细胞质基因 ⑥细胞核基因.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