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与遗传物质有关 | |
B. | 细胞分化过程中会丢失一些基因 | |
C. | 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 |
D. | 细胞癌变后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所以癌细胞代谢强度降低 |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 解:A、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与遗传物质有关,A正确;
B、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不会丢失一些基因,B错误;
C、人体细胞的癌变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
D、癌细胞代谢强度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其中④代表的时期是观察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 | |
B. | 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6个DNA分子 | |
C. | 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 |
D. | 图②中细胞板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而图③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白果皮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 | |
B. | 黄果皮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 | |
C. | BbTt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白果皮:黄果皮:绿果皮=9:6:1 | |
D. | BbTt的个体自交后代白果皮纯合子占$\frac{1}{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且均有C、H、O、N元素 | |
B. | 蛋白质在沸水中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肽键断裂 | |
C. | 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氧化分解时都能释放出能量 | |
D. | 动物激素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可调节生命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组别 步骤 | A组 | B组 | C组 | D组 | E组 | F组 |
配制溶液 | 蒸馏水 | 200mg/L 2,4-D溶液 | 400mg/L 2,4-D溶液 | ? | 800mg/L 2,4-D溶液 | 1000mg/L 2,4-D溶液 |
选择插条 | 选取该植物生长时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适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六等份,并编号 | |||||
浸泡插条 | 分别用等量蒸馏水、相应深度2,4-D溶液浸泡插条12小时 | |||||
扦插及培养 |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沙土中,培养时间及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 | |||||
实验结果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淄博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请运用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果酒制作与应用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过程中,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______。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在选择培养并获得酵母菌单菌落的过程中,可采用_______法将含酵母菌的样液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对获得的菌种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长期保存。
(3)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将丙酮酸分解成_________,在发酵结
束前,接种在果汁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_____增长。
(4)醋酸菌在______充足条件下可将果酒中的乙醇变为_____,再变为醋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潍坊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