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
.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
(3)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四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
(2)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四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