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DNA进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组装和释放,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先培养细菌,使细菌被标记,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再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保温、离心处理,检测放射性.
解答 解:(1)噬菌体是病毒,是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所以要先培养细菌,使细菌被标记,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再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保温、离心处理,检测放射性,因此顺序为②①④③.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寄生于细菌细胞内,所以其DNA复制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3)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内,故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
(5)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合成子代噬菌体需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所以子代的噬菌体DNA组成是只有两个DNA分子含有新代DNA分子的各一条链,同时含有32P 和31P的是2个,n代后DNA分子总数为2n,故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应占总数的$\frac{2}{{2}^{n}}$.若亲代噬菌体同时被35S和32P标记,则在普通的大肠杆菌培养液(32S和31P)中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31P、32P、32S元素.
(6)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原因是本实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故答案为:
(1)②①④③
(2)细菌 细菌的核糖体
(3)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上清液
(5)$\frac{2}{{2}^{n}}$ 31P、32P、32S
(6)本实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枣庄三中高二6月学情调查A卷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济宁一中高一下期中模块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的是
A.①与③融合,将②释放到④的过程需ATP供能
B.⑥与②特异性结合并将其运进细胞
C.②在④中能够长时间存在且持续作用于⑥
D.在⑤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 | |
B. | 每个ADP分子中含有1个高能磷酸键 | |
C. | 因为水具有较高比热,所以可以使细胞及生物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 | |
D. | 由m个氨基酸构成一个蛋白质分子,含n条肽链,该分子至少含有m-n个氨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1}{16}$ | B. | $\frac{3}{16}$ | C. | $\frac{3}{8}$ | D. | $\frac{9}{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花粉、精子、筛管、导管是活细胞,而木纤维是死细胞 | |
B. | 培养皿里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群落层次 | |
C. | 人的各种反射活动都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不可能由一个细胞独立完成,因此,细胞不可能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
D. |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 |
B. |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
C. |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 |
D. | 光照密闭容器中的植物,当容器中CO2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的量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