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某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单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实验开始时,U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相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B. 平衡时高浓度的一侧液面高于低浓度一侧

C. 当液面不再改变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

D. 若半透膜两侧换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高浓度一侧及液面先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最终两侧液面持平

【答案】A

【解析】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平衡时左侧高于右侧,则左侧浓度大于右侧,A错误、B正确;当液面不再改变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若半透膜两侧换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由于葡萄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低浓度一侧,所以低浓度一侧浓度升高,液面升高,最终两侧液面持平,D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让小白鼠吸入18O2后,细胞中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
A.CO2
B.H2 O
C.乳酸
D.丙酮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A. 各种细胞生物体内碱基ATGC参与形成的核苷酸共4

B. 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因为它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高

C. 各种糖类都可以作为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D. 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失去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一个由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R基中的硫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最多有20种
B.氨基酸合成该分子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4824
C.该分子至少含有三个游离的氨基
D.该物质遇到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施莱登、施旺
B.沃森、克里克
C.孟德尔、摩尔根
D.列文虎克、罗伯特虎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莠去津是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从土壤中筛选莠去津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如下(已知添加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1)为避免土壤浸出液中菌体浓度过高,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配制培养基的成分有葡萄糖、KH2P04·MgSO4、水、莠去津和琼脂等,其中______________作为碳源。对配制的培养基用______________法灭菌后才能使用。

(2)该实验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对莠去津分解菌进行计数,除图中所示方法外,也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______直接计数。

(3)培养结果显示,此培养基上只生长出了少数菌落,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在形成的菌落中,以______________为氮源的菌落无透明袋,以______________为氮源的菌落有透明的,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美国科学家吉尔曼、罗德贝尔因发现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内在工作机制,分别荣获1994和2012年诺贝尔奖.GPCRs是由m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往返穿膜七次的多肽链跨膜蛋白,下面是其结构模式图.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G蛋白偶联受(GPCRs)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图中所示的该条多肽链只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C.图中﹣S﹣S﹣结构具有维持该受体空间结构的作用
D.合成该跨膜蛋白时共失去m﹣1个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①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图中甲;②转至含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1代;③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1代的结果

B. 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2代的结果

C. 位于丁管上部的DNA含有15N和14N

D. 探究过程采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