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小分子物质只能通过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进出细胞 | |
B. |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消耗能量 | |
C. | 已经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复原后,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 | |
D. |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
分析 1、大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胞吞和胞吐,胞吞胞吐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小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如果是顺浓度梯度就是被动运输,如果是逆浓度梯度就是主动运输.
3、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 解:A、部分小分子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如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已经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复原后,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但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C错误;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识记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原因及过程,识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的对照组 | |
B. |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分别滴加清水和生理盐水 | |
C. |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 |
D. |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以固定洋葱根尖的组织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明显多于正常细胞 | |
B. | 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数值一般低于正常值 | |
C. | Pten 基因可能通过阻止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进而限制肿瘤的形成 | |
D. |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Pten 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别 | 淸水 | 浓度a | 浓度b | 浓度c |
平均生根数 | 15 | 27 | 39 | 8 |
A. | 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一定要保留芽而去除幼叶 | |
B. | 实验结果表明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和c之间 | |
C. |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三种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a<b<c | |
D. | 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处于a和b之间时,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精子在获能液中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使精子获能 | |
B. | 小鼠在特定光控周期条件下饲养,注射相关激素有促进超数排卵的作用 | |
C. | 分割的胚胎细胞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发育成的个体没有形态学差异 | |
D. | 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中甲为突触结构,乙为反射弧模式图,关于二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甲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示中有二处
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A基因 | 引物1 | 5′GCTCCTACAAATGCCATCATTGC3′ |
引物2 | 5′GATAGTGGGATTGTGCGTCATCCC3′ | |
B基因 | 引物1 | 5′TGAATCCTGTTGCCGGTCTT3′ |
引物2 | 5′AAATGTATAATTGCGGGACTCTAATC3′ | |
C基因 | 引物1 | 5′CCTTCATGTTCGGCGGTCTCG3′ |
引物2 | 5′GCGTCATGATCGGCTCGATG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