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民间传统酒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现进行下述实验分离酒曲中的主要微生物。
(实验一)将酒曲制成悬液后,分别取不同稀释度的酒曲悬液接种到GPDA培养基上,经培养后根据每个平板的菌落特征,统计不同微生物的菌落数,发现酒曲中主要有两类微生物,即酵母菌和霉菌。
(1)上述操作过程中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菌落特征鉴别微生物时,能够观察的菌落特征有_____________(多选)。
A.形状 B.颜色 C.表面 D.大小
在液体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快;而酸性培养基中酵母菌比细菌生长更适宜。下述方案将酵母菌从酒曲中进行了分离。
(实验二)用小刀切开曲块,挖取米粒大小一块投入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中,然后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两天。
(1)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的成分包括黄豆芽、蔗糖、乳酸和水,其中碳源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
(2)上述实验操作中,需要灭菌的有_________(多选)。
A.酒曲 B.小刀 C.培养液 D.培养箱
(3)培养两天后,可见培养液变浑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取浑浊的培养液1mL转接到另一瓶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中并培养,如此重复多次。多次转接后,取稀释液用图所示方法接种在蔗糖豆芽汁平板上。
(1)与酸性蔗糖豆芽汁培养液成分相比,蔗糖豆芽汁平板培养基中少了乳酸,多了琼脂。这种成分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图所示的接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多选)。
A.酒精灯提供了局部无菌环境 B.接种环正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
C.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 D.该接种方法能得到单个菌落
【答案】稀释涂布平板法 ABCD 蔗糖、乳酸(或蔗糖、乳酸、黄豆芽) BC 微生物进行繁殖,数量增加 利用酵母菌在酸性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优势,通过多次转接,已筛选出酵母菌,因此不必再用酸性培养液此时通过划线要分离酵母菌,此操作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因此需加琼脂 ACD
【解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实验一 (1)由题干信息“分别取不同稀释度的酒曲悬液接种到GPDA培养基上”可知,上述操作过程中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2)鉴定菌种时,作为观察的菌落特征有性状、颜色、大小、表面是否光滑等,故选ABCD。
实验二 (1)黄豆芽、蔗糖、乳酸都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2)酒曲内含有菌种,不能灭菌,A错误;小刀、培养液都需要严格灭菌,BC正确;培养箱需要消毒,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C。
(3)培养两天后,由于微生物繁殖,数量增加,导致培养液变浑浊。
实验三(1)利用酵母菌在酸性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优势,通过多次转接,已筛选出酵母菌,因此不必再用酸性培养液;此时通过划线要分离酵母菌,此操作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因此需加琼脂。
(2)接种在酒精灯附近进行,提供了局部无菌环境,A正确;图中接种环正在划线,B错误;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C正确;图示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最终可以得到单个菌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CD。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1为ATP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很丰富 B. 由图1可知ATP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图2中的酶1和酶2为同一类酶 D. 图2中反应向左进行可以发生在叶绿体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反映。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____________(填“NaHC03”或“H2C0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C02和H20排出体外。
(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0.7%、 0. 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预期结果
试管 | NaCl溶液/% | 红细胞形态 |
1 | 0.5 |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
2 | 0.7 | ②? |
3 | 0.9 | ③? |
4 | 1.1 | ④体积缩小 |
5 | 1.3 | ⑤体积缩小,皱缩 |
②、③处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 1 和图 2 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不 正确的是 ( )
A. 图 1 和图 2 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与细胞膜密切相关
B.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融合与图 1 所示方式相同
C. 图 2 中 a 表示的是信号分子,有可能是激素
D. 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7岁的哈桑因LAMB3基因突变患有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他的皮肤变得像纸一样脆弱,轻微磕碰就会受伤且伤口难以愈合,并伴有多种炎症威胁其生命。科学家通过基因治疗对其皮肤进行改造拯救了哈桑,治疗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2。
(1)图治疗过程所涉及的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是_________,受体细胞是_________。
(2)图中过程①需要将重组DNA转化为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根据已有知识,下列对过程①、②遗传信息传递的表示最准确的是__________。
A.DNA→DNA B.RNA→RNA
C.DNA→RNA→DNA D.RNA→DNA→RNA
(3)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能够合成“整合酶”,它能切开DNA双链的特定区域,便于目的基因与宿主DNA整合。整合酶的作用类似于基因工程工具中的__________。
(4)图中过程③所涉及的是生物工程中的动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此过程所需考虑的环境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2条即可)
(5)下列关于逆转录病毒的特点中,其作为载体有利于提高基因治疗成功率的有__________。(多选)
A.没有细胞结构
B.感染率高
C.对宿主细胞没有毒性
D.一般只感染处在分裂状态的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扦插的四种葡萄枝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比较容易生根成活,主要是因为芽( )
A. 生长迅速 B. 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能产生生长素 D. 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2】2,4-D可用于促进乙插条存活,其原理是( )
A. 高浓度时促进插条生根 B. 高浓度时促进芽的生长
C. 低浓度时促进插条生根 D. 低浓度时促进开花结果
【3】下列化学物质中,不能用于促进甲、乙、丙插条生根的是( )
A. 乙烯 B. 吲哚乙酸 C. 吲哚丁酸 D. 2,4一D
【4】能加速丁插条叶片脱落的激素是( )
A. 生长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脱落酸
【5】果农会对葡萄枝条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生长 B. 抑制其开花结果
C. 抑制向光性 D. 促进侧芽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胆固醇是血浆中脂蛋白复合体的成分,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对健康有重要意义。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LDL)直接影响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L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之后LDL在溶酶体的作用下释放出胆固醇。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请结合下图细胞中胆固醇来源的相关过程回答:
(1)①过程为__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________。
(2)脂蛋白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复合体,细胞中既是蛋白质加工又是脂质合成“车间”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
(3)若酶②含有500个氨基酸,除去终止密码子外,在mRNA2上最多还有__________种密码子。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快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___________。上述过程体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