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5230  105238  105244  105248  105254  105256  105260  105266  105268  105274  105280  105284  105286  105290  105296  105298  105304  105308  105310  105314  105316  105320  105322  105324  105325  105326  105328  105329  105330  105332  105334  105338  105340  105344  105346  105350  105356  105358  105364  105368  105370  105374  105380  105386  105388  105394  105398  105400  105406  105410  105416  105424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是蚕豆叶细胞的气孔开闭情况以及保卫细胞影响气孔开闭的一些生理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2)保卫细胞吸水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水分出入平衡,制约其继续吸水的细胞结构是
 

(3)夏季中午气孔关闭的直接原因是保卫细胞
 
(吸水、失水),将导致叶肉细胞中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
 
(增加、减少).
(4)将蚕豆叶片放入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气孔会
 
(张开、关闭);将其放入pH=7的某溶液中(此pH有利于淀粉酶活性增高),气孔会
 
(张开、关闭).
(5))卡尔文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控制CO2的供应,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
实验中,卡尔文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热酒精中,从而使
 
失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就保持在热处理之前的反应状态.再利用
 
法,依据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
 
的蔗糖溶液中,原因是
 

(3)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
 

(4)图2是叶肉细胞处于1.0mol?L-1的蔗糖溶液中的显微示意图,其中A处充满的是
 
,与根尖分生细胞相比,此细胞在结构上的不同是具有
 
,两种细胞这种差异共根本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甲型H1N1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中H是血凝素,而N是神经氨酸酶的缩写.H能特异性的与细胞膜结合,在细胞膜上打开一个通道,使得病毒能进入细胞.N就像一把刀,通过“水解”方式切断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最后联系,使病毒脱离寄主细胞.
(1)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又可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下面的陈述中能够高度概括出蛋白质功能的是
 

A.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
B.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C.收缩、运输、免疫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D.调节细胞和生物体代谢的重要物质
(2)有关病毒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②病毒可侵入人体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作用是相对的.
③感染病毒后死亡者,体内不会产生特异性抗体.
④病毒的蛋白质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新病毒的出现是
 
的结果.甲型流感病毒含
 
种核苷酸.
(4)N合成的场所是
 
.请依据资料推测出血凝素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成分是
 

(5)通常以治疗流感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其作用原理就是抑制
 
的作用,使新的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情.使用“乐感清”后病毒是否发生了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实验设计应依据的原理,才能明确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如验证“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实验,在实验设计中,
 
就是实验自变量,其主要原理是:
 

(2)选材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实验的材料的选择受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制约.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时,通常最好选取具有
 
的植物细胞,以提高观察效果.
(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
 
作实验材料
制片:
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
 
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压片.
观察:如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A1和A2)进入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甲为人体的部分细胞分化示意图,图乙为人体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细胞全能最高的是
 
(填字母)细胞,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图甲中的
 
(填字母)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
(2)图甲中的皮肤细胞、肝细胞、白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原因是
 

(3)小球藻不同于图乙细胞的结构是
 

(4)若图乙所示的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图中结构⑩会发生的变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计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如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实验变量是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己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l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
 
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
 
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日常交际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酒精,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已是屡见不鲜.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在肝脏中代谢过程:乙醇
乙醇脱氢酶
乙醛
乙醛脱氢酶
乙酸
①酒精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所以喝酒后酒精能够很快运输到全身各处.
②已知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乙酸无毒.下列几种类型人中喝酒最危险的是
 

A.两种酶均无的人         B.两种酶均有的人
C.只有乙醇脱氢酶的人      D.只有乙醛脱氢酶的人
(2)喝酒的人走路容易东倒西歪,其原因是酒精麻痹了
 
,致使运动不协调、不能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这是酒后驾车危险的原因之一.
(3)交警确认驾驶员是否酒驾的一种方式是让驾驶员向装有橙色酸性重铬酸钾的仪器中吹气,如果颜色变为
 
,则确认驾驶员为酒后驾车.
(4)图2为利用酵母菌发酵产酒过程中酵母菌的数量和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①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发现没有血细胞计数板,于是釆用了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粗略计数.某次计数时随机选取的几个视野统计结果如下表,则该次抽样的样液中酵母菌密度约为
 
个/mL.若某次计数时发现视野中酵母菌数量太多,且远多于红细胞数量,为了统计准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已知红细胞密度为5000个/mL)
视野1视野2视野3视野4
红细胞6556
酵母菌31242629
②从能量角度分析,25h前酒精产生速度较快的原因是
 

③分析30h后限制酵母菌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80h后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
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
 
(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
 
,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
 
,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
 
 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
 
 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是不同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其数学模型为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除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种群的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两位同学用下面两套装置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均放在适宜环境中培养8~10h,两组装置中的石灰水都变混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组装置的石灰水混浊程度,装置1
 
(高于、低于)装置2,产生酒精较多的是
 
(装置1、装置2).
(2)装置1中进入锥形瓶A的空气要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原因是
 

(3)装置2中锥形瓶D装配好后,不能立即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请分析原因
 

(4)引起两组实验结果差异的外界因素是
 

(5)一段时间后装置2中发生作用的总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