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7879  107887  107893  107897  107903  107905  107909  107915  107917  107923  107929  107933  107935  107939  107945  107947  107953  107957  107959  107963  107965  107969  107971  107973  107974  107975  107977  107978  107979  107981  107983  107987  107989  107993  107995  107999  108005  108007  108013  108017  108019  108023  108029  108035  108037  108043  108047  108049  108055  108059  108065  108073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类第7号和第9号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相互易位(如图甲所示,正常及易位后的7号、9号染色体分别用A、A+、B、B-表示),但易位后细胞内基因结构和种类并未发生变化,第9号染色体上的R片段异常会造成流产、痴呆等疾病.若个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份R片段,表现为痴呆病;若只有一份R片段,则导致早期胚胎流产.乙图表示因发生第7和第9号染色体之间易位而导致的流产、痴呆病的系谱图,已知I-2、II-4均为甲图所示染色体易位的携带者.请据图回答.
(1)染色体易位能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
 
,从而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为防止生出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孩子,妊娠期间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羊水检查,
 
(能/不能)检测出染色体异常的胎儿细胞.
(2)乙图中,个体II-4产生的配子中,7和9号染色体的组合类型有
 
 种,个体Ⅲ-6的7和9号的染色体组合为
 

(3)若Ⅲ-8为存活个体,则其为第7和第9号染色体易位携带者的概率是
 

(4)已知7号染色体上有一基因M,其编码的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对应的DNA序列如图2所示,起始密码子为AUG.正常情况下,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链中.若箭头所指的碱基C突变为G,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
 
变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小麦的三个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Ⅱ表示染色体,D为矮杆基因,T为抗白粉病基因,R为抗矮黄病基因,均为显性,d为高杆基因.乙品系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系,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二倍体)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普通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数是42条,丙品系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56条,若每个染色体组包含的染色体数相同,则丙品系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
(2)培育乙品系过程中需用到的工具酶有
 

(3)从基因结构看,T和d的差异体现在
 
,T和d表达时涉及的RNA主要有
 
(填种类)
(4)甲和丙杂交得到F1,若F1减数分裂中I与I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将随机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F1产生的配子中DdR占
 
(用分数表示).
(5)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中矮杆抗白粉病植株再与丙杂交,后代基因型有
 
种(只考虑图中的有关基因).
(6)若把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看作DdTt,请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F1经单倍体育种得到矮杆抗白粉病纯合子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猫是人类喜爱的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猫和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但无法交配,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
 

(2)猫是XY型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成为巴氏小体,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会由于
 
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不同的亲本.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控制橙色、a控制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将其体细胞用
 
染色后,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
 

(3)科学家将抗艾滋病病毒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猫的
 
中,经过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再经胚胎移植培育出转基因猫,通常最适合胚胎移植的时期是
 
.科学家通过猫发出绿色荧光来确认抗艾滋病病毒基因进入了猫的体内细胞,可知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作用是作为
 

(4)科学家将绿色荧光基因整合到猫的其中一条常染色体上,培育出了一只绿色荧光雄猫.欲利用这只转基因猫培育纯合的绿色荧光猫D+D+(D+表示有荧光基因,D-表示没有荧光基因,D+和D-不是显隐性关系),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说明:只要出现D+D+个体即可,纯合子鉴定不作要求.遗传图解中配子及子代表现型比例不作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回答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及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
(1)迁移率(Rf)是用纸层析法分离混合色素中各种成分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各色素的鉴定,迁移率=
色素移动距离
溶剂移动距离
.根据下表数据求出色素3的迂移率(Rf)是
 
;色素1的名称是
 
,其迁移率最高的原因是
 

表1  叶绿体中色素层析结果(部分数据)
溶剂移动距离 色素1移动距离 色素2移动距离 色素3移动距离 色素4移动距离
实验组1 7.8 1.9
实验组2 8.2 1.5
实验组3 8.0 1.4
平均移动距离 8.0 7.6 0.8
迁移率(Rf) 0.95 0.53 0.10
(2)如图为某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

在温度适宜、水分供应允足的条件下,表示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最合适的是
 
曲线;曲线B显示了植物在气温过高时发生的“午睡”现象,为避免或减轻作物“午睡”的影响,生产中常采取的简便易行的措施之一是
 
,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如果白天云量变化不定,则
 
的日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为研究高山芒草代谢物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实验步骤
①将高山芒草100克切碎,加入100毫升蒸馏水研磨,过滤后制成滤液
②取两个培养皿,各加入适量滤液,再分别放入水稻与萝卜的种子各50粒.
③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移入温度20℃的培养箱中培养.调节光照,放入水稻种子的培养箱照光10小时/天,放入萝卜种子的培养箱照光12小时/天.
④观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并计算萌发率.
(二)实验结果
     时间
萌发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水稻种子 0% 0% 0% 6% 18% 56% 70% 78% 84%
萝卜种子 0% 0% 0% 0% 2% 2% 4% 4% 8%
(三)实验结论
由上述结果,得出“高山芒草滤液会促进水稻种子萌发、抑制萝卜种子萌发”的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绘图表现实验结果.
 

(2)上述实验步骤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3)若上述错误不影响实验结果,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适当?
 
.若不适当,实验设计要怎样改进?
 

(4)为解释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有人推测:高山芒草滤液可能抑制了萝卜种子细胞中
 
的活性,进而抑制淀粉的水解.为证实这一推测,请写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研究表明,植物存在细胞分裂节律,如一天中细胞分裂存在高峰期(日节律)和不同月份细胞存在分裂高峰期(月节律).美花石斛的茎是名贵中药材,因细胞分裂不活跃,生长缓慢.下列为某科研人员探究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节律的实验步骤与结果.
实验步骤:
①分别于不同月份、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美花石斛的茎尖.
②茎尖固定8h后,浸泡在等量95%乙醇和浓盐酸的混合液中3~6min.
③取出茎尖,用蒸馏水漂洗3次,每次不少于10min.
④用改良苯酚染色茎尖20min后,制作临时装片.
⑤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裂期的细胞后,换用高倍镜观察、拍照.
⑥统计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数及观察的细胞总数,计算其比值,作为细胞分裂指数.
实验结果:
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指数(×10-6
取样日期 时间段
1:00 5:00 9:00 13:00 17:00 21:00
1月11日 6.5 19.5 69.5 13.1 11.6 10.7
5月11日 23.9 85.8 334.3 13.2 49.9 75.8
10月11日 5.1 15.1 35.7 5.4 11.6 9.9
请回答:
(1)步骤②中“茎尖浸泡在等量95%乙醇和浓盐酸混合液中”的目的是
 
.步骤③中“茎尖用蒸馏水漂洗3次”的目的是
 

(2)步骤④中改良苯酚的作用是使
 
着色.步骤⑤中低倍镜观察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应转动
 
换上高倍物镜.
(3)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本实验选择观察统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数.不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是因为
 
,导致无法进行结果统计;不选择处于分裂前期、末期的细胞,是因为
 
,导致统计结果有误.
(4)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美花石斛在日节律上,
 
前后为细胞分裂高峰期;在月节律上,
 
前后为细胞分裂高峰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表中是植物Ⅰ和植物Ⅱ在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时刻 0:0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24:00
植物Ⅰ气孔导度 38 35 30 7 2 8 15 25 38
植物Ⅱ气孔导度 1 1 20 38 30 35 20 1 1
(注:气孔导度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其单位是mmol CO2?m-2?s-1,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CO2的量)
(1)据表分析可知,一天中植物Ⅰ和植物Ⅱ吸收CO2的差异主要是
 
;沙漠植物的气孔导度变化更接近于植物
 
,此特性的形成是长期
 
的结果.
(2)影响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了水和CO2 浓度之外,还有
 
等(指出两种).
(3)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物质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过程④的场所是
 
;过程②生成的CO2 中的O来源于
 
(填物质);过程③的完成需要酶、
 
等物质.凌晨3:00时,①②③④四种生理过程中,植物Ⅰ和植物Ⅱ都能完成的有
 
.①②③④四种过程
 
 (填“能”、“不能”)在同一时间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柑橘盛产于重庆,是重庆重要的经济作物.
I、某生物研究小组利用密闭玻璃温室对柑橘进行探究实验,在恒温下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柑橘植株CO2吸收速率,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12h时根尖细胞中产生[H]的细胞器有
 
,图中24h-48h中表示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点是
 
(填字母).
(2)e点时,若此时立即换成相同强度的绿光进行实验,叶绿体内C3含量的变化是
 

(3)从图中分析前24h比后24h的平均光照强度
 

Ⅱ.果农在给柑橘施肥时常要综合考虑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及土壤中肥料残余量.土壤中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叶色暗绿,影响光合作用效率.某同学假设:叶色暗绿的原因是缺磷导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缺乏引起的.该同学用柑橘幼苗作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选取柑橘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将两组柑橘幼苗栽培在相同土壤基质的花盆中,其中甲组添加磷,乙组不加磷,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③分别取两组柑橘幼苗等量的叶片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对比两组实验层析分离结果.
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请改正上述方法步骤中的缺陷:步骤①
 
;步骤②
 

(2)改正实验缺陷后,按照该同学的假设,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乙组滤纸条从上至下第
 
条色素带比甲组的窄.
Ⅲ.柑橘病毒类病害的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发展柑橘生产的严重障碍.依托西南大学的科研支持,北碚歇马镇成立了柑橘无毒苗研究中心.要获得柑橘无毒苗先选用柑橘幼苗的
 
的组织为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该培养液中常添加
 
等植物激素,以调节植物组织的正常发育.该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增加产热能力是非冬眠的小哺乳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一种生存对策,其中非颤抖性产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褪黑激素和短光照对非颤抖性产热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基本操作:用于实验的小鼠雌雄各半,喂以标准鼠饲料,并添加少量胡萝卜,控制室温为23℃,实验中动物单笼饲养.
实验步骤:
褪黑激素处理组:12/12(小时)光/暗,每日在光照 12 小时后,于腋下注射含 12.5 μg褪黑激素的 1% 酒精生理盐水0.1ml.
短光组:10/14 (小时)光/暗.
动物驯化四周,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各组平均值)
组别 动物数
(只)
体重 静止代谢率
(ml O2/g?h)
非颤抖性产热
(ml O2/g?h)
实验前 实验后
褪黑激素组 6 34.3 39.1 5.45 9.97*
短光照组 6 32.6 32.5 6.58 10.65*
(1)有同学分析表中数据,认为不能获得“褪黑激素和短光照使非颤抖性产热增加”的结论,你认为他的观点
 
(是、否正确),理由是
 

(2)实验中控制室温为23℃主要是
 

(3)如褪黑激素能使小鼠非颤抖性产热增加,控制产热增加的中枢位于
 
,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肝脏细胞中与产热有关的
 
(细胞器)数量增多,血液中
 
(激素)的含量也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中A图是某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
 
图可以判断该生物为
 
(雄性,雌性).
(2)B细胞处于
 
期.该细胞最终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图中C细胞的名称为
 
,此细胞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
 

(4)D细胞名称是
 
,该细胞能够形成
 
个成熟生殖细胞.
(5)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用字母表示).
(6)E细胞是C细胞的子细胞,E细胞的名称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