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9046  109054  109060  109064  109070  109072  109076  109082  109084  109090  109096  109100  109102  109106  109112  109114  109120  109124  109126  109130  109132  109136  109138  109140  109141  109142  109144  109145  109146  109148  109150  109154  109156  109160  109162  109166  109172  109174  109180  109184  109186  109190  109196  109202  109204  109210  109214  109216  109222  109226  109232  109240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是在光照条件下,在小麦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物质a能吸收光能,它共有
 
种,分布在叶绿体
 
上,它们对
 
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2)e和c分别是
 
,它们主要参加过程②中的
 
过程.
(3)在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有
 
;不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从
 
的过程.
(4)假如白天突然中断CO2供应,则叶绿体中首先增多的物质是
 
若将该小麦植株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短时间内h的变化是
 

(5)较强光照下,①过程中d的移动方向是从
 
(写场所)向
 
(写场所)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分析细胞内4种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及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A一般是指
 
;E在动物细胞中是指
 
,在植物细胞中是指
 

(2)F是指
 
,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
 
 
等.
(3)遗传信息是指H中
 
的排列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的一株花斑紫茉莉的枝条上,常有白色枝条、绿色枝条和花斑枝条,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植株上同时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枝条,从细胞水平上分析,其原因是
 

(2)用14C标记的CO2只处理叶片c,一段时间后,在植物体中能检测到14C的叶片有
 
,原因是
 

(3)图中可见,主根长,侧根短,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若根的右侧水分相对较多,则主根弯向
 
侧生长.
(4)请用上述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用具:碘液、酒精、清水、烧杯、加热装置、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②用适当浓度的三氯乙酸,点涂用于实验的叶的叶柄,以阻止光合产物的运输;
 

 

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经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②
 
;③
 

(2)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3)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1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
 
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4)该学习小组同时做3组实验,分别测得三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万个/mL)
实验组别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第一组 25 35 150 400 600 800 800
第二组 25 45 160 420 800 820 820
第三组 25 25 140 380 700 780 800
请将该学习小组采集的数据适当处理后,如图2曲线图形式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示某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相(示意图,并未反映染色体的实际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选择该动物的何种器官的组织为材料,才能获得图中的所有图象?
 

(2)表示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的图象是
 
,戊图示
 
期的细胞.
(3)若图1表示人体的细胞,上述细胞中含有92条DNA分子(不考虑线粒体)的是
 

(4)若图1所示动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则该动物精子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有
 
种.该种动物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丁图所示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名称为
 
,理论上讲,它
 
(携带/不携带)着该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
(5)请在图2中以曲线表示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成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
 
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
 
代.
(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其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代自交,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
①F1代通过
 
能产生
 

 
产生正常的F2代;
 
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
 
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
 
,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如图是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底物),温度、pH保持在最适值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9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该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是
 

(2)在140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这是因为
 

(3)若胰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值由2逐渐升高到10,则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将
 
,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番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种蔬果,请分析回答以下与番茄有关的问题:
(1)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番茄培养在含Ca2+、Mg2+、Si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这三种离子的浓度(图1).营养液中的无机盐离子通过
 
方式进入番茄体内,吸收结果表明番茄对
 
的吸收最少,而对另外两种离子的吸收较多,这一差异与根细胞膜上
 
有关.
(2)番茄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2是在CO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请据图分析: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
 
.C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
 
mg/100cm2叶?小时(用CO2吸收量表示).C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
 

(3)生产实践中,农民常将番茄植株下部的老叶摘除,试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4)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功效,在成熟的番茄果实中含量较高.
①番茄成熟过程中,主要受
 
(填写某种植物激素)调控.
②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衰老和抑癌功效,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保健功能是通过保护
 
(填写某种物质)免受损伤,防止癌症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为了探究酶的特性,某生物兴趣小组6位同学通过实验比较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Fe3+的催化效率分别与温度的关系.为了减少可能的误差,他们6人合作同时完成6组实验.每人先取2套甲图装置,试管内各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通过水浴将两支试管控制在一定的相同温度条件下,然后用吸管吸取2滴FeCl3溶液滴入其中一支试管迅速加塞;再用另一支吸管吸取2滴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加入另一支试管并加塞.六位同学操作过程完全相同.6组实验分别控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30s内各试管的气体生成量,结果如乙图曲线A、B所示.据图回答:
(1)曲线
 
为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2滴猪肝研磨液后测得的结果;两条曲线的差别说明①
 
;②
 

(2)6位同学同时完成6组实验的目的是
 
,本实验设计不可克服的干扰因素有
 
 

(3)若不考虑干扰因素的影响,曲线表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