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增长型和稳定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3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300只 B.450只 C.600只 D.900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的部分能量
C.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D.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种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同种限制酶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因此不具备专一性
B.运载体的化学本质与载体蛋白相同
C.限制酶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D.DNA连接酶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及载体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C.若检测培育的抗虫棉花是否成功,可用相应的病菌侵染棉花植株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ch1 L基因是蓝细菌拟核DNA上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为研究该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构建该种生物缺失ch1 L基因的变异株细胞。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对此描述错误的
A.ch1 L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①②过程中使用限制酶的作用是使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断裂
C.①②过程都要使用DNA聚合酶
D.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该变异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各种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能使不同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
B.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C.限制性内切酶具有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的能力,它能切割各种DNA分子
D.胰蛋白酶能作用于离体的动物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