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5.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医药卫生方面,主要用于生产药品和诊断治疗 疾病
B. 在农业上主要是培育髙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 抗性的农作物
C. 在畜牧养殖业上±音育了体型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
D. 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用于环境监测和对环境的净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4.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 相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人受体细胞;③目的基因的 检测和表达;④提取目的基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3. DNA连接酶的重要功能是()
A. 使母链与子链之间形成氢键
B. 使黏性末端碱基之间形成氢键
C. 将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连接起来
D. 用于提取目的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 如图所示为限制酶切割某DNA分子的过程,从图中可知,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及切点是()
A. CTTAAG,切点在C和T之间
B. GTTAAG,切点在G和A之间
C. GAATTC,切点在G和A之间
D. GTTAAG,切点在G和T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 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是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B. 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 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人工诱变
D. 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2. 大豆为自花授粉植物,杂交育种比较麻烦。大豆 田中偶然出现一株雄性不育(花中无花粉或花粉 败育,但雌蕊正常) 大豆,研究者想利用该大豆通 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便于杂交的雄性不育高 蛋白纯种。
步骤一:研究者利用该雄性不育个体作为母本与 正常大豆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子一 代自交获得子二代,发现子二代中雄性可育与雄 性不育之比为3 : 1. 取子二代中的雄性不育个体 作为品种甲; .
步骤二:选取表现为高蛋白(基因B控制) 的个体 连续自交选育获得纯合的高蛋白品种乙;
步骤三:选取品种甲与品种乙作为亲本杂交获 得F1。
(1) 雄性不育个体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若控制雄性可育或不育的基因用A、a表示,则亲 本中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
(2) 若步骤二中高蛋白个体中BB、Bb的比例分别为1/3和2/3,需要连续自交 代,纯合子比例会超过95%。
(3) 研究者用步骤三中的F1自交获得F2,在F2中表现为雄性不育高蛋白的个体基因型是 ;若要获得纯种丙,还需要 。
(4) 题(3) 方法所需时间较长,若想缩短育种年限,可以采用 育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1. 如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 出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
(1) 指出下列各种交配方式: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③的过程I是 ,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经过的过程V是 。这种育种方法叫 。
(2) 品种④是 植株,由品系③经过过程Ⅲ培养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 ;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Ⅵ中常用 处理。这种育种方法叫 ,优点是 。
(3) 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经 ,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便方法是 。
(4) 你认为成功率最高且时间短的培育品种⑥的途径是 (用过程I、Ⅱ等及“→”表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0. 如图所示为某种二倍体农作物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③④⑤途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E幼苗和 F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 若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 aabbdd ,则D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3/4
C. ⑤过程中也可用秋水仙素处理E萌发的种子来 获得F植株
D. ④过程中使用的花药可以从A、B、C三个品种植 株上采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9.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镑病(DDTT) 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 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 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 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 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和纯合子各占 5/8、1/4
B. 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
D. 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 结构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