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图甲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其中黑点代表物质分子,圆圈代表载体。图乙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及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请在[ ]内写出结构的标号,在横线上填结构或物质名称)
(1)在甲图中,③表示 方式。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②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 。
(3)与①方式相比,③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 。加入呼吸抑制剂,①②③中将会受到影响的是 。
(4)在图乙中,构成该结构的基本支架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完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用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酵母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造成酵母菌培养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培养缸没有置于光亮处 B.培养缸没有密封
C.没有通入空气 D.培养液不含有机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 温度(°C) | 离子相对吸收量(%) |
空气 | 17 | 100 |
氮气 | 17 | 10 |
空气 | 3 | 28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些实验必须先制作临时载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过程错误的是
A.油脂的检测和观察: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有丝分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洋葱紫色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叶绿体的观察:取藓类的小叶→制片→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即胆固醇包裹于蛋白质内部。人体内有2/3的LDL经受体途径进行代谢,下图表示LDL的降解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LDL受体和LDL结合后也会进入细胞内部,与溶酶体结合后LDL被降解
B.胆固醇从溶酶体中释放出去,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LDL进入细胞内与膜上的受体有关,与线粒体无关
D.在LDL的降解过程中,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有丝分裂时,核膜会解体形成分散小泡并立即消失
B.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和嵴上
C.碳反应生成的三碳糖大多数参与RuBP的再生,少数离开卡尔文循环
D.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大多数进入细胞溶胶合成蔗糖,少数在叶绿体内合成其他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嵊州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