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省等四校高三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省等四校高三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中DNA分子含有5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①、②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2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程①、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B.过程①进行3次,需要2.1×104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D.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省等四校高三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为具有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或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或b)的家庭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Ⅲ2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
C.如果Ⅳ6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说明Ⅲ1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若从第Ⅲ代个体中取样获得乙病致病基因,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Ⅲ2、Ⅲ3和Ⅲ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省等四校高三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遗传学问题。
(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正常细菌,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1P的噬菌体有________个。该实验最终有力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2)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正常细菌。以上实验,经过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最终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存在的主要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其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下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图________,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图_________,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图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省等四校高三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所示某一家族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A或a)和乙 (基因为B或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病。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2)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Ⅱ7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Ⅱ13的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来自Ⅰ中的______________。
(4)Ⅱ5和Ⅱ6生出一个患乙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5)Ⅱ7和Ⅱ8生出一个不患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生出一个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可能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
A.淀粉和二肽 B.脂肪酸和脂肪酶
C.蛋白质和蛋白酶 D.核糖和核糖核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酶活性易受温度和pH影响
C.酶的分子结构决定其专一性 D.酶可以成为酶促反应的底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复制结果使染色体加倍 B.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C.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D.细胞凋亡过程中没有基因表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比例为1:1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