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最可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Ⅰ兴奋时膜内为负电位
B.Ⅱ处比血浆含较少的蛋白质
C.Ⅱ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III抑制
D.Ⅱ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Ⅰ兴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下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疾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征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概率增加[来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 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
B.下丘脑产生的某种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可使人产生渴觉
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
D.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同
C.脱落酸既能促进叶片衰老,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D.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只要接触过某种抗原,记忆细胞就可能长时间记住该抗原的特征
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免疫过弱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会传染艾滋病
B.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C.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几乎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上期中模块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8分) 某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白天处于关闭状态,晚上开放。如图1表示该植物固定和还原CO2过程,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a、b表示的两个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在叶绿体的 ;C物质产生的场所是 。
(2)根据这类植物气孔开闭及与之相适应的光合作用特点,推测此类植物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
(3)植物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其原因是 。白昼这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还可以由 过程产生,产生CO2 的总反应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