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乙是对甲图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A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若甲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
(2)乙图中牛属于 营养级,如果对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种群特征是 。该图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 __关系,使其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丙图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所示生物体部分代谢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过程②需要的酶均存在于线粒体内
B.过程②和④只能发生于不同的细胞中
C.能进行过程③的生物无核膜,属于生产者
D.过程①只能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已知一段信使RNA有30个碱基,其中A与C共有12个,那么转录该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应有多少个G和T以及该信使RNA经“翻译”而合成肽链时,应脱去多少个分子水,它们分别是
A.12和30 B.30和29 C.18和10 D.30和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外霉素和凝集素都是抗原
B、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产生
C、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遗传系谱中有甲 (基因设为A、a)、乙(基因设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Ⅱ-7不是乙病的携带者。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 图中乙病为 染色体上的 性遗传病,其中Ⅱ-6的基因型为 ,Ⅲ-12为纯合子的概率是 ,Ⅲ-13的乙病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于 。
(2) 若II-7和II-8又生了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该患者为男孩的概率是 。
(3) 若Ⅲ-11和Ⅲ-12婚配,后代中男孩的患病概率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A、C、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共有7种
B.一个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
C.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D.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若后代中的全部高茎豌豆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3∶1 B.5∶1 C. 9∶6 D. 7∶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 ( )
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 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
C.两者都变化 D.两者都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下图所示的玻璃容器中,注入一定浓度的NaHCO 3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鲜绿叶碎片,密闭后,设法减小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会看到叶片沉入水中。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会发现叶片重新浮出液面。光照后叶片重新浮出液面的原因是( )
A.叶片吸水膨胀,密度减小的缘故
B. 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C. 溶液内产生的CO2大量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D.NaHCO 3溶液因放出CO2而密度增大的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地样 | 跳虫类 | 蜱螨类 | 线蚓类 | 线虫类 |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物种数 | 密度 | |
有机肥田 | 10 | 167 | 38 | 30 | 40 | 120 | 19 | 339 |
化肥田 | 4 | 79 | 16 | 41 | 18 | 32 | 7 | 52 |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