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16968  116976  116982  116986  116992  116994  116998  117004  117006  117012  117018  117022  117024  117028  117034  117036  117042  117046  117048  117052  117054  117058  117060  117062  117063  117064  117066  117067  117068  117070  117072  117076  117078  117082  117084  117088  117094  117096  117102  117106  117108  117112  117118  117124  117126  117132  117136  117138  117144  117148  117154  117162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frac{1}{4}$的细胞质
B.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进入卵细胞的机会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进入卵细胞的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图1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请回答:

(1)图1细胞所属的器官是卵巢.
(2)图1中细胞①~③按所处时期排序,应该是①③②,细胞①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
(3)若细胞③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可能为AB或aB或Ab或ab.
(4)图1中的细胞处于图2曲线BC段的有①③(填标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临安中学的同学在高一时用牵牛花做杂交实验,高二时得到子代,结果如表所示:
父本母本子代
一班1朵红花1朵红花298朵红花、101朵蓝花
二班1朵蓝花1朵蓝花红花、蓝花(没有意识到要统计数量比)
三班1朵红花1朵蓝花红花、蓝花(没有意识到要统计数量比)
四班1朵红花1朵红花全红花
(1)若四个班的同学没有进行交流,且均以为花色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一班和二班对显隐性的判断刚好相反.
四个班经过交流后,对该现象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假说:
假说一: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A、a)控制,其中A决定蓝色,A+和a都决定红色,A+相对于A、a是显性,A相对于a是显性.若该假说正确,则一班同学所用的两朵亲代红花的基因型组合方式可能为①A+A×A+A②A+A×A+a两种情况.
假说二: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a1、a2)控制,只有a1和a2在一起时,才会表现为蓝色,其它情况均为红色,A相对于a1、a2为显性.
能否仅根据一班F1的数量比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不能 (能/不能).试用遗传图解加以说明.

(2)将一班F1中的蓝色花进行自交得一班F2,将二班F1中的红色花自交得二班F2.到了高三,统计得到一班F2中红花个体和蓝花个体各占一半,则一班同学可以据此判断自己高一时所用的两朵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1和Aa2,并且可推测二班F2中的花色比例应为红:蓝=1:0(全为红花),而这个推测数据和二班同学实验得到的真实数据吻合,表示我们的假说二 (填“一”或“二”)是对的.同学们探索牵牛花色遗传方式的这种思路在科学研究中被称为假说-演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有学者对大棚栽培的某葡萄品种在夏季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PnPARTLCaCi说明
7:0013.816.820.0827.9746.2Pn:叶片表观光合速率/μmmol•m-2•s-1
PAR:叶面光强度/μmmol•m-2•s-1
TL:叶温/℃;
Ca:棚内CO2浓度/mg•kg-1
Ci:细胞间隙CO2浓度/mg•kg-1
9:0036.9329.927.2518.9468.1
11:008.41384.432.9193.2182.4
13:0012.1680.535.9312.5285.2
15:0013.958.730.9333.9305.3
17:0010.131.827.1338.9270.5
19:000.318.018.6344.3293.4
(1)研究期间,应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测量数据.
(2)在7:00~9:00,对光合作用速率起决定作用的是棚内CO2浓度(Ca),依据是此时叶面光强度(PAR)和叶温(TL)均偏低,而棚内CO2浓度(Ca)较高,而此时Pn不断升高,且到达到最高值.
(3)9:00~11:00是露地葡萄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时段,这是因为9:00以后,叶面光强度(PAR)、叶温(TL)逐渐升高;而大棚葡萄9:00~11:00的Pn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是因为日出后旺盛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CO2,从而使得大棚内CO2浓度(Ca)迅速下降.
(4)13:00时,棚内CO2浓度(Ca)棚内有明显上升,一般是采用了通风措施.
(5)研究者对获得的数据又作了如图的分析.该分析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气孔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雌性动物细胞(2N=8)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此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此细胞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C.此细胞只能形成一种卵细胞D.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16条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果蝇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决定(如表1),现用6只果蝇进行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表2).分析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表1
基因型
饲喂条件
BBBbbb
正常饲喂褐色褐色黄色
加入银盐饲喂黄色黄色黄色
表2
组别亲本(P)饲喂条件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雄性
甲:黄色乙:黄色加入银盐饲喂全黄
丙:褐色丁:黄色正常饲喂褐色78,黄色75
戊:黄色己:褐色正常饲喂褐色113黄色36
注:亲代雄果蝇均是正常饲喂得到
(1)果蝇的体色遗传现象说明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的.
(2)亲代雌果蝇中戊在饲喂时一定添加了银盐.
(3)果蝇甲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或bb,下表为确定其基因型的实验设计思路,
请补充完整:
步骤思路一思路二
 ①用果蝇甲与正常饲喂的黄色雄果蝇
杂交
将实验组Ⅰ的子代进行自由交配
 ②子代用不含银盐的食物饲养同思路一的步骤②
 ③观察并统计子代体色表现型及比例同思路一的步骤 ③
思路二中,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褐色:黄色=7:9,则果蝇甲基因型为Bb.
(4)已知基因T能够增强基因B的表达,使褐色果蝇表现为深揭色.在正常饲喂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
①通过基因工程将一个基因T导入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中某条染色体上(非B,b基因所在染色体),培育成一只转基因雌果蝇A.
②将果蝇A与黄色雄果蝇杂交得到Fl,F1中黄色:褐色:深褐色比例为2:1:1.
③为确定基因T所在染色体,选出F1中的深褐色果蝇进行自由交配.若基因T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子代出现深褐色果蝇的概率为$\frac{9}{16}$;若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代雌果蝇和雄果蝇的体色种类分别是2种和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研究者对黑藻的光合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图1是根据相关实验绘制的曲线,图2为黑藻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科研小组将黑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室温20℃),以灯为光源,通过移动灯,改变光源与大试管间的距离,观测黑藻放出气泡的情况,结果如图1中曲线x所示.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用单位时间内氧气(气泡)的释放量作为光合速率的检测指标.
(2)该小组在室温10℃和30℃时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如曲线y和曲线z.D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
(3)当光源与大试管间的距离由45cm逐渐改变为90cm的过程中,图2中反应Ⅱ中的两个化学反应过程变慢的先后顺序是先C3还原,后CO2的固定,因此导致A点的C3含量小于(大于/小于/等于)B点.
(4)研究者分离出黑藻中的叶绿体(图2)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由结构①转移至结构②的物质主要是ATP和[H].
(5)在实验过程中,用H2l8O培养黑藻,发现叶肉细胞中出现了(CH218O),分析其最可能的转化途径是:H2l8O先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Cl8O2),二氧化碳(Cl8O2)再参与暗反应(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CH218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很多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某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实验组)以研究其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得到如图曲线,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
B.10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
C.实验组细胞在10-11h时对培养液中含氮、磷的物质吸收速率最快
D.癌细胞的出现是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请回答相关问题.

(1)第I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内比膜外电位高(填“高”或“低”)70mV.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无影响.从II、III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 作用.
(3)拔牙时疼痛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为减弱疼痛,医学上可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麻醉类类药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恶性高热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是由氟烷等挥发性麻醉药物所触发的一种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病情危重,常危及生命.恶性高热易感者的骨骼肌细胞膜有缺陷,导致钙离子通道蛋白RYR1结构异常,在诱发药物氟烷等药物的作用下,该钙离子通道持续开放,钙离子持续大量外流,使全身肌肉痉挛,产热急剧增加,体温迅速升高,在没有特定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一般的临床降温措施难以控制体温的升高.
(1)研究发现某种麻醉药物是通过抑制突触传递来实现麻醉作用的,在该药物作用后,检测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作用前相比较并未减少,则可推测该药物很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来发挥作用的.若用该药物作用于图中的突触,然后刺激左侧神经元一次,电流计指针将偏转1次.
(2)恶性高热的病因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