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19016  119024  119030  119034  119040  119042  119046  119052  119054  119060  119066  119070  119072  119076  119082  119084  119090  119094  119096  119100  119102  119106  119108  119110  119111  119112  119114  119115  119116  119118  119120  119124  119126  119130  119132  119136  119142  119144  119150  119154  119156  119160  119166  119172  119174  119180  119184  119186  119192  119196  119202  119210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根据图示回答:
(1)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是DNA复制,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细胞核部位.
(2)图中的1、2、3、4、5分别是A、T、C、C、T.
(3)假如经过科学家的测定,A链上的一段基因(M)中的A:T:C:G为2:1:1:3,能不能说明该科学家的测定是错误的?不能,原因是在单链中不一定A=T、C=G.
(4)以A链的M基因为模板复制出的B链,碱基比例应该是T:A:G:C=2:1: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为探究渗透实验中影响蔗糖溶液液面上升高度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取五组渗透装置(所用半透膜为相同面积的同种半透膜),漏斗内注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每隔5分钟记录漏斗中液面上升高度.
实验二:取五组渗透装置,漏斗分别用不同面积的半透膜封好,将盛有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的漏斗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每隔5分钟记录漏斗中液面上升高度.
两组实验中经测量后记录的数据如表:
实验一



浓度(g/mL)
高度(mm)
时间
0.10.20.30.40.5
5min246810
10min3691215
15min47111518
20min47111518
实验二



浓度(g/mL)
高度(mm)
时间
12345
5min1012141618
10min1516171818
15min1818181818
20min1818181818
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探究的是蔗糖溶液浓度和半透膜面积对渗透装置中漏斗液面上升高度的影响.
(2)实验二中所用蔗糖溶液的浓度最好是0.5g/mL.
(3)据表中数据推测:影响蔗糖溶液液面上升高度的因素是蔗糖溶液浓度,而实验中探究的另一因素影响的是液面上升的速率.
(4)实验二的测量与记录过程存在不足之处,在5min记录的数值有的已达到最大,应如何改进?缩短记录的间隔时间.
(5)如果不用蔗糖溶液,而改用NaCl溶液做实验,与上述实验结果会不会大致相同,为什么?结果不会相同,原因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Rothman)、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Südhof),由于发现了囊泡准确转运物质的调控机制,而共同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囊泡在细胞内主要是指由磷脂分子(两层分子)有序组成的密闭双分子层的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细胞质不同部位间的物质转移主要通过囊泡进行,如图(一)中的各种小球形结构.图(一)和图(二)分别表示两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模式图,A、B、C、D表示细胞内的四种细胞器,a、b表示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特殊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标注的细胞器名称:A高尔基体B核糖体;C内质网;D溶酶体.
(2)a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胞吐,这种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不需要载体,主要运输对象是大分子物质.
(3)囊泡是一种细胞结构,但由于其结构不固定,因而不能称之为细胞器.图(一)所示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图(二)所示细胞中属于囊泡的是转运小泡、穿梭小泡、分泌小泡、内吞泡.
(4)詹姆斯•罗斯曼发现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
(5)在胰岛细胞中能发生碱基A与T配对的结构或部位是线粒体、细胞核.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外,还有可能是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植物组织培养是克隆植物的一种方法,过程如图1所示,回答相应的问题:
(1)这个实验中用到的培养基和器械都要进行彻底消毒或灭菌,这是因为培养基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果带入杂菌,这些杂菌会迅速繁殖和生长,争夺营养和产生有害物质,导致培养的组织细胞死亡.
(2)目前,兰花、香蕉等植物的生产都是通过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来提供试管苗,其优点是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3)为了获得脱毒植株,外植体往往取自植物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其原因是这些部位很少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害.
研究人员研究了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苗的成活率和脱毒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表明,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成苗率越低,因此马铃薯脱毒培养中茎尖外植体的适宜大小为0.27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炎热夏季中午,为了防止失水过多,植物往往采取应急措施.此时叶肉细胞(  )
A.三碳化合物含量上升
B.光反应产物不足以支持暗反应的需求
C.叶绿体基质中ADP含量增加
D.有机物积累速率明显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B.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C.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甲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乙图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结构不可能代表细菌,但细菌分裂过程中也会出现DNA复制
B.在细胞分裂周期中,既可消失又可重建的结构是甲图中的4、5,其消失时间是乙图的de段
C.在细胞分裂周期中,可重建与消失的结构应为3,其重建时间为0~b或f~h,具余时间消失
D.假设甲图代表的细胞处在细胞周期中,则甲图代表的细胞相当于乙图的cd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因在白血病(血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指导下,王振义在国际上首先倡导口服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成熟的正常细胞”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这为“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成熟的正常细胞”提供了理论思路
B.生物体内全反式维甲酸在核糖体上合成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
D.相对于“放疗”、“化疗”,口服全反式维甲酸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细胞发生癌变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
D.对手术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并不能特异性杀死患者体内残余的癌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B.内环境稳态是神经系统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活动的结果
C.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