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19109  119117  119123  119127  119133  119135  119139  119145  119147  119153  119159  119163  119165  119169  119175  119177  119183  119187  119189  119193  119195  119199  119201  119203  119204  119205  119207  119208  119209  119211  119213  119217  119219  119223  119225  119229  119235  119237  119243  119247  119249  119253  119259  119265  119267  119273  119277  119279  119285  119289  119295  119303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基因A和a、B和b同时控制菜豆种皮的颜色,显性基因A控制色素合成,且AA和Aa的效应相同,显性基因B淡化颜色的深度(B基因存在时,使A基因控制的颜色变浅),且具有累加效应.现有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亲本P1和P2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F2中种皮为黄褐色的个体基因型:AABb、AaBb.
(2)让纯种白色菜豆植株和纯种黑色菜豆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均为黄褐色种皮.请写出可能的杂交组合(亲本基因型)AABB×AAbb或aaBB×AAbb.
(3)F2中种皮为黑色的个体基因型有2种,其中纯合子在黑色个体中占$\frac{1}{3}$.要想通过实验证明F2中某一黑色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将其与F1杂交,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黑色:黄褐色=1:1.
②黑色:黄褐色:白色=3: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与F2的性状表现及其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2)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选用.
实验思路:将三包荠菜分别和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自交.得到F2;分别观察统计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预测结果如下:
①如果F2植株上果实形状为三角形:卵圆形为15:1,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②如果F2植株上果实形状为三角形:卵圆形为3:1,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研究发现,小麦颖果的皮色遗传中,红皮与白皮这对性状的遗传涉及Y、y和R、r两对等位基因.两种纯合类型的小麦杂交,F1全为红皮,用F1与纯合白皮品种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1:F1×纯合白皮,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3:1
实验2: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15:1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2可推知,与小麦颖果皮色有关的基因Y、y和R、r位于两(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2)实验2产生的F2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frac{1}{5}$.
(3)让实验1得到的全部F2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假设每株F2产生的子代数量相同,则F3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7:9.
(4)从实验2得到的红皮小麦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收获所有种子并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这个株系的颖果的皮色及数量比,理论上可能有3种情况,其中皮色为红皮:白皮=1:1的概率为$\frac{4}{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矮茎豌豆.操作①叫去雄,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时间应在花未成熟前.
(2)操作②叫人工授粉,此处理后必需用纸袋对母本套袋.其目的是防止外面花粉进入.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红色.
(4)如图,P皆为纯合体,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3:1,F2的基因类型有AA、Aa、aa,且比值为1:2:1.生物体的这种遗传现象称作性状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全能性的实现与分化无关
B.细胞总体的衰老导致个体的衰老,但细胞衰老不等同于个体的衰老
C.体内正常细胞的寿命受分裂次数的限制,细胞增殖受环境影响
D.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回答下列与生命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
 
组别
 
 
 
 
处理
 
30天后从尾静脉取血测定
 
45天后取背部皮肤测定
 
将适量同龄、健康小鼠分别饲养
 
LPO含量(μg/mL)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U)
 
 
肤脯氨酸含量(μg/mL
A:对照组
 
 
 
 34.1
 
 23.7
 
 26.2
 
B:高剂量
 
含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铜的溶液+饲料
 
 23.5
 
 18.9
 35.7
 
C:中剂量 30.4 25.6 37.8
D:低剂量 31.4 241. 30.4
研究发现随着动物衰老,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皮肤胶原蛋白中肤羟脯氨酸含量会下降,而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会增加.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刚进入衰老期的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
(1)表中对照组的“处理”是与其他3组大豆异黄酮等体积的清水+饲料.
(2)若要将胶原蛋白溶液与肤羟脯氨酸含量溶液区分开,则选择的检测试剂是C.
A.龙胆紫B.班氏试剂C.双缩脲试剂D.碘液
(3)为使分散后更有利于肤羟脯氨酸的提取,最好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胶原蛋白(或胰蛋白)酶.
(4)本实验用小鼠而不用牛作为材料的优点主要是繁殖力强、后代数量多、易饲养、成本低等;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饲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大豆异黄酮,理由是该实验是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刚进入衰老期相关指标的影响,因此,饲料中不能含有大豆异黄酮,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5)请在如图中用柱形图描述实验中衰老细胞血液中LPO的含量.

(6)上述实验表明,对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最强的是中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对衰老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是高剂量可明显降低酶活性,而中低剂量对酶活性影响不明显;高剂量的大豆异黄酮通过显著降低血液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LPO含量)而对动物衰老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后,当地居民中白血病患者增多,儿童畸形增多,其原因是(  )
A.气温太低导致B.病毒感染C.大量煤焦油污染D.核辐射作用导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假设上面各有一对有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如果只考虑自由组合,一只显性纯合雌果蝇与一只隐性纯合雄果蝇交配繁殖出的F1,其自交产生的F2中与亲本比较,重组表现型最多有几种(  )
A.小于24B.大于24C.等于24-2D.以上都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而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其最重要的是生态(或间接)价值.
(2)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随机取样.
(3)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减少的是C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F点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所代表的甲生物更易消亡.
(4)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使其恢复,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是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的生物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多样,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加以保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