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1028  121036  121042  121046  121052  121054  121058  121064  121066  121072  121078  121082  121084  121088  121094  121096  121102  121106  121108  121112  121114  121118  121120  121122  121123  121124  121126  121127  121128  121130  121132  121136  121138  121142  121144  121148  121154  121156  121162  121166  121168  121172  121178  121184  121186  121192  121196  121198  121204  121208  121214  121222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DNA分子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B.用8%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并使DNA水解,使之更易染色
C.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迅速杀死细胞,目的是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
D.染色时一般是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o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n1+n2+n3)$\frac{1}{{3S}_{o}}$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如图回答(1)至(3)题.

(1)图中①表示免疫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及抗体)和记忆B细胞,该细胞的作用是记忆抗原特性,第二次被该抗原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在短时间内迅速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由如图可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C.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D.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较短,但范围较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假设在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如图1是该水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回答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模型中的“能量输入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营养级包括3个.其中“能量储存”最多的营养级是第一营养级.
(2)“能量散失”主要指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
(3)如图2是分析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储存”部分的传递过程,其传递方向有两个,请在图2中补充完整.
(4)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巴西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这是由于缺少天敌,资源、空间充裕造成的.
(5)若祸寿螺侵入水稻生态系统,会疯狂吞噬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6)科研人员做了在水稻田放养中华鳖实验,以研究用中华鳖防止水稻田中福寿螺数量的大量增长效果.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①取两块大小、环境相同以及水稻长势相同的水稻田,分别标记A、B.其中A块水稻田放养中华鳖,B块不作处理.
②一段时闻后,采用样方法方法,调查水稻田中福寿螺卵块(内含受精卵)的数量,以代表福寿螺的数量.
③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④据图分析,6-7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从种群特征上分析,7~8月A块稻田中福寿螺的年龄组成依次为增长型.
(7)鳖和水稻生活在一起,鳖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由此推测,鳖处于二、三营养级,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有能量的多级利用,防止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防止、监控、清除功能;另一方面,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
(2)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原理如图乙,其中FasL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内表达,Fas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内表达.人们推测,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FasL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从而降低了对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当HIV 刚进入体内感染T细胞时,表明其突破了人体的第第一、二道防线,而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Fas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
(3)图丙表示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反射弧中的一个突触结构.乙酰胆碱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钠离子通过,也允许钾离子通过,当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则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4)为研究钙离子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否必需,研究者做了以下两个实验:①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②将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测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气体体积如图乙所示.图丙为叶肉细胞中有关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

(1)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刻度管中液滴所在位置如甲图所示.实验时,当光照强度由0渐变为2.5千勒克斯时(不同光照强度照射的时间均等),液滴所在位置应在实验初始标记的左侧位置处.
(2)对叶片来说,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对应图丙中存在的箭头有(填字母)abcd.当光照强度由0-20千勒克斯的变化中,图甲中的CO2缓冲液的PH值先降低后升高.
(3)当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斯时,叶片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量为200毫升.若此时叶片的呼吸熵(放出CO2与吸收O2的比值)为0.8,那么叶片光合作用除自身呼吸提供的CO2外,还需从外界吸收CO2160毫升.导致此时叶片的呼吸熵小于1的因素是有非糖物质参与了有氧呼吸.
(4)为了防止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实验组装置的区别是新鲜叶片改为等量的经消毒的死叶片.如果对照组在相同光照情况下,刻度管中的红色液滴较之实验组向右移了5毫升,其原因是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变化等)对实验的影响.
(5)如果将甲图中的CO2缓冲液改为水,则实验测得的数据指标是释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量的差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再通过呼吸(生物氧化)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72--96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26.5 mg.
(3)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下降,原因是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种子储存的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淀粉转化为还原糖,60℃是相关酶的最适温度条件.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土豆不含淀粉酶.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溶液,水浴保温5min
第三步将等量的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注入C试管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向A、B试管内各加入2mL,然后沸水浴加热2min
实验结果预测: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A试管内液体为蓝色,B试管内液体为砖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中高能指的是(  )
A.键能高B.活化能高
C.水解时释放的自由能高D.ABC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