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1387  121395  121401  121405  121411  121413  121417  121423  121425  121431  121437  121441  121443  121447  121453  121455  121461  121465  121467  121471  121473  121477  121479  121481  121482  121483  121485  121486  121487  121489  121491  121495  121497  121501  121503  121507  121513  121515  121521  121525  121527  121531  121537  121543  121545  121551  121555  121557  121563  121567  121573  121581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从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晓玉米属于C4植物,小麦属于C3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玉米和小麦叶自分别制作过叶脉横切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观察到维管束周围两圈细胞呈“花环状”排列的物像,则判断其属于玉米(玉米/小麦)叶片的结构特征;此种植物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具有的结构特点是无基粒.
(2)如图为玉米和小麦在正常空气、适宜温度、适宜湿度等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曲线.
据此推测:
①曲线主要反映了玉米和小麦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在固定CO2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当光照充足时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更高.
②在控制条件下,如果给玉米叶片“饲喂”14CO2,随后检测叶绿体中的C3、C4化合物,则首先测出具有放射性的应该是C4化合物;如果用小麦做实验材料检测叶绿体中的C3、C5化合物,则首先测出具有放射性的应该是C3化合物.
③当光照强度在曲线与横轴的交点a处时,叶片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能(能/不能)在周围环境中测出,植物体表现为停止生长.
④如果环境高温、干燥,叶片的细胞会失水过多,此时叶表皮上气孔开度(气孔张开实际面积/最大面积)的相应变化应该是减少,则CO2供应量会减少,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这时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更明显的是小麦(玉米/小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图: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或eeBb.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eeBb.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frac{1}{2}$.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40%,Ee的基因型频率为48%.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60%.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3:1,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4: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喷瓜叶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抗病与否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就这两对性状遗传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深绿不抗病×浅绿抗病→深绿抗病:浅绿抗病═1:1
实验2:深绿不抗病×浅绿抗病→深绿抗病:深绿不抗病:浅绿抗病:浅绿不抗病=1:1:1:1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抗病与否这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抗病.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实验1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BBrr和BbRR
(3)实验2的遗传图解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生长,使物质交换效率增强
B.细胞主要通过原癌基因阻止异常增殖
C.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因为基因不再表达
D.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必须要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才能实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紫色、黄色和白色三种,味道有甜味和非甜昧两种.某研究所科研人员做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
亲本
组合
纯合紫色×
纯合紫色
纯合紫色×
纯合黄色
纯合黄色×
纯合黄色
黄色×黄色紫色×紫色白色×白色
F1籽粒
颜色
紫色紫色黄色黄色、白色紫色、黄色、白色白色
(1)若第五组实验的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则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6种,F1中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frac{1}{6}$.
(2)若只研究黄色和白色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发现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
①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1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②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Ttt,且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母本tt基因突变成Tt,产生T配子;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tt未移向两极,产生tt配子造成的.
③若②中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l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占$\frac{3}{5}$.
(3)科研人员将纯合甜昧和纯合非甜味玉米间行种植,如图所示,且雌蕊接受同株和异株花粉的机会相等.请通过分析各行玉米的种子性状,判断甜味和非甜味的显隐性关系.
①若A、C行的植株种子是甜味,B、D行的植株种子是甜味和非甜味,则甜味是显性.
②若A、C行的植株种子是甜味和非甜味,B、D行的植株种子是非甜味,则非甜味是显性.

(4)若(3)中非甜昧是显性,现将B行植株的种子发育成的新个体(F1)进行随机交配,则所得种子的甜味与非甜味比例是1: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R)对黑身(r)、长翅(V)对残翅(v)、细眼(B)对粗眼(b)为显性.图是雄果蝇M(BbVvRRXEY)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红眼细眼,果蝇M与基因型为XEXe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2)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Bb和Vv不遵循(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选择残翅粗眼(vvbb)果蝇对M进行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长翅粗眼:残翅细眼=1:1.
(3)果蝇M与黑身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身果蝇.出现该黑身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Rr,rr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身果蝇与基因型为Rr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黑身=7:9,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黑身=7:8,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4)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身果蝇8400只,黑身果蝇1600只,F1中r的基因频率为40%,Rr的基因型频率为4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目前临床上癌症治疗的方法,一般是手术切除肿瘤,为防止体内残留癌细胞,在手术后进行化疗,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他们推测: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能作为一种癌症的化疗药物,并就此问题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肝部长有肿瘤的小鼠,二氯二乙胺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含有全部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试管,吸管等.
(1)其中某位同学实验操作如下:(请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①取洁净的培养皿一个,加入适量的培养液,从小鼠肝部切取肿瘤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开来,置于培养皿中培养.
②取洁净的试管5支,加入等量的培养液,编号1、2、3、4、5,并在1~4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二氯二乙胺溶液,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③从培养皿中吸取等量的培养液置于1~5号试管中,振荡后,在冰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④从振荡后的5支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置于血球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记录数据.
(2)请你纠正上面这位同学操作上的错误:在“冰箱中”应改为在“适宜温度下”或“恒温箱中”;
(3)另一位同学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
实验组别12345
二氯二乙胺浓度(mg/mL)0.10.20.30.40
细胞数目(个/mL)32027518696560
①在该实验中,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②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③从资料可知,二氯二乙胺发生抑制癌细胞作用的时间是癌细胞分裂的间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是一个人类白化病遗传的家族系谱.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
(1)该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
(2)若用A和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则7号的遗传因子为Aa.
(3)9号是杂合子的几率是$\frac{2}{3}$.
(4)7号和8号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几率是$\frac{1}{4}$.
(5)如果6号和9号结婚,则他们生出有病的男孩的几率是$\frac{1}{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的是(  )
A.信息素B.温度C.有机酸D.孔雀开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将牛奶和姜汁混合,待牛奶凝固便成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甜品--姜撞奶.为了掌握牛奶凝固所需的条件,某同学在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人一些新鲜姜汁,观察混合物15min,看其是否会凝固,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20406080100
结果15min后仍未有凝固迹象14min内完全凝固1min内完全凝固1min内完全凝固15min后仍未有凝固迹象
(注:用曾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
(1)实验证明新鲜姜汁中含有一种酶,其作用是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
(2)20℃和100℃时,15min后仍未有凝固迹象,说明酶的活性较低,其原因分别是20℃时温度较低,酶的活性减弱和l00℃时高温使酶结构遭到破坏而变性失活.
(3)若60℃时牛奶在有姜汁和没有姜汁的情况下都可以凝固,当反应进行到t时,向其中加人姜汁.如图,图中能正确表示加姜汁后牛奶凝固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丁.
(4)为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实验中“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操作中应注意的是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
(5)有同学说,该实验不能得出姜汁使牛奶凝固的最适温度,请提出解决方案:缩小温度范围,降低温度梯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