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1973  121981  121987  121991  121997  121999  122003  122009  122011  122017  122023  122027  122029  122033  122039  122041  122047  122051  122053  122057  122059  122063  122065  122067  122068  122069  122071  122072  122073  122075  122077  122081  122083  122087  122089  122093  122099  122101  122107  122111  122113  122117  122123  122129  122131  122137  122141  122143  122149  122153  122159  122167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时(  )
A.用10倍物镜观察组织时镜头与玻片的距离比用40倍物镜观察时近
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中呈现b字母
C.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一污点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
D.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16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常见的酿酒酵母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木糖来进行酒精发酵,而自然界中某些酵母菌能分解木糖产生酒精,但是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差.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培育了能利用这两种糖进行发酵且对酒精耐受能力强的酿酒酵母.
(1)将自然界中采集到的葡萄带回实验室,用无菌水将葡萄皮上的微生物冲洗到无菌的三角瓶中,然后将瓶中的液体用稀释涂布平板(平板划线)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获得各种菌落.
(2)将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菌株转接到以木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无氧条件下培养一周后,有些酵母菌死亡,说明这些酵母菌不能利用木糖发酵.从存活的酵母菌中提取DNA,经大量扩增获得目的基因.
(3)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质粒上,该质粒具有的尿嘧啶合成酶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酵母菌时,应选择缺乏尿嘧啶合成能力的酿酒酵母作为受体菌.
(4)将上述获得的转基因酿酒酵母接种在以葡萄糖和木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能力测试.随着发酵的持续进行,若该酿酒酵母能够存活,说明它能利用葡萄糖和木糖产生酒精,且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强,即说明所需菌株培育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天然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已知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研究人员用两个无法产生豌豆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分别与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
组别亲本F1表现型F2表现型
突变品系1×野生型有豌豆素3/4有豌豆素,1/4无豌豆素
突变品系2×野生型无豌豆素1/4有豌豆素,3/4无豌豆素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无豌豆素3/16有豌豆素,13/16无豌豆素
(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野生型、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aabb AABB.
(2)若从第Ⅰ、Ⅲ组的F2中各取一粒均能产生豌豆素的豌豆,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frac{5}{9}$.
(3)为鉴别表中第Ⅱ组F2中无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研究人员利用该豌豆自交,并进行了相关统计,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①若后代全为无豌豆素植株,则其基因型为AABB;②若后代出现有豌豆素植株(或有豌豆素植株与无豌豆植株之比为1:3),则其基因型为AABb.
(4)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豌豆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尝试用概念图的方式(文字加箭头的形式)解释上述遗传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天竺葵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8株各有20片叶片、大小长势相似的天竺葵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定各密闭容器中12小时后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结果统计如表,请分析:
实验编号12345678
温度(℃)1010202030304040
光照强度(lX)10000100001000010000
12小时后CO2变化量(g)-0.5+0.1-1.5+0.4-3.0+1.0-3.1+0.8
(注:“+”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加;“-”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减少)
(1)用编号为2、4、6、8的装置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天竺葵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天竺葵在30℃温度条件下细胞呼吸较强,欲探究其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实验改进思路是在20℃--40℃之间缩小温度梯度做平行试验.
(2)由表可知,植物光合作用最强的是第5组实验.如继续定时测定编号为1、3、5、7等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会出现到达一定数值后不再变化的现象,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3)该研究小组利用上述实验的方法对大棚内天竺葵一昼夜CO2含量变化和单株光合强度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甲、乙两坐标图,据图分析:

①种植天竺葵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甲所示.B点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C、F、E四点中,天竺葵内有机物比A点增多的点是F、E.
②由图乙可推知,与P点相比,Q点限制单株光合强度的外界因素有CO2浓度、光照强度,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密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免疫过程.请回答:

(1)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2)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
①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ABC(填选项)的场所.
A.生成            B.成熟            C.集中分布
②免疫活性物质是B(填选项)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A.都由            B.不都由
(3)请写出图中以下细胞的名称:
细胞I:效应T细胞,细胞II:记忆细胞,细胞VI:效应B细胞.
(4)人体细胞再次受到该病毒攻击后,可增殖分化的细胞有BC(填选项).
A.细胞I           B.细胞II          C.细胞III          D.细胞VI
(5)图中所示①~④的4个途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过程的是途径①.
(6)图中某种初始状态T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其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为验证生长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胚芽鞘尖端以下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然后分别转入5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溶液中,同时以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作对照,在23℃的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实验重复5次,结果取平均值,并绘制成如图.请回答:
(1)生长素和赤霉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未成熟(未成熟的/成熟的/萌发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2)某同学将胚芽鞘尖端以下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的目的是排除内源植物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得到5种浓度的溶液,应将生长素和赤霉素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3)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发现,浓度为0.1mg/L的赤霉素实验所进行的5次实验中,有一次的结果与其它4次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该浓度下的平均值偏差较大.你认为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次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应该/不应该)舍弃.本次实验结果不能(能/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如图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分别代表糖尿病人和正常人
B.a在1~2h氨基酸合成增加
C.b在1~2h蛋白质分解大量减少
D.b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示意图,数字I、II、III代表场所,字母A-E代表物质.请据图回答.

(1)用反应式表示场所I中进行的主要生理过程CO2+H2O$→_{叶绿体}^{光能}$(CH2O)+02
(2)场所II为细胞生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代谢反应的场所和所需要的物质,场所II是细胞质基质,其中的D和F代表的物质依次是丙酮酸和乙醇.
(3)场所III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的主要场所,其产生的物质C被场所I利用,至少需穿过4层生物膜.若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标记,则放射性同位素最先出现在[]EH2O中(方括号内填字母,模线上填名称.)
(4)若将该植物种植在温室大棚中,写出两种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提高其产量的措施①适当提高CO2浓度;②夜间适当降温,增大昼夜温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D与d)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甲所示).某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图甲可知,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2种.图乙中,突变体③的变异类型属于黄色.
(2)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株杂交获得F1,F1自交,F2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frac{3}{13}$.
(3)为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请补充完整结果预测.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①;
Ⅱ.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②;
Ⅲ.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或“大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