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N值变化,则处于ef段的细胞内一定只有23对同源染色体 | |
B. | 若该图表示人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N值变化,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cd段 | |
C. | ab段没有DNA复制,也不存在mRNA、蛋白质的合成 | |
D. | 若该图表示人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N值变化,则处于cd段的细胞内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零碳馆”房顶植物吸收的CO2将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 |
B. | 给房顶植物提供氏H218O,一段时间后,周围大气中会出现18O的O2和CO2 | |
C. | 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 | |
D. | 生物圈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别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酶 | 淀粉酶 | 蛋白酶 | 淀粉酶 | 淀粉酶 | 淀粉酶 |
反应物 | 蔗糖 | 淀粉 | 蛋白质 | 淀粉 | 麦芽糖 |
A. | ②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②中不变紫色,③中呈现紫色 | |
B. | ③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水浴加热下③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④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 |
C. | ①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水浴加热下①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④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 |
D. | ④和⑤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水浴加热下④和⑤中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 |
B. | 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 |
C. |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 |
D. |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 |
B. | 甲、乙两过程都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 | |
C. | 参与丙过程的RNA均为单链结构,其内部不存在碱基配对 | |
D. | 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能发生乙、丙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R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 |
B. |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 | |
C. |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过程是: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 |
D. | 库兰特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 |
B. |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
C. | 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 |
D. |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有关联,如果母亲患红绿色盲,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但女儿不一定患红绿色盲 | |
B. | 如图系谱图中不能确定遗传病的具体遗传方式 | |
C. |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性色盲患者,其原因是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 | |
D. |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均不遵循分离定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一 | 组二 | 组三 | 组四 | 组五 | 组六 | |
P | 甲×乙 | 乙×丙 | 乙×丁 | 甲×丙 | 甲×丁 | 丙×丁 |
F1 | 白色 | 红色 | 红色 | 白色 | 红色 | 白色 |
F2 | 白色 | 红色81:白色175 | 红色27:白色37 | 白色 | 红色81:白色175 | 白色 |
A. | 组二F1基因型可能是AaBbCcDd | |
B. | 组五F1基因型可能是AaBbCcDdEE | |
C. | 组二和组五的F1基因型可能相同 | |
D. | 这一对相对性状最多受四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属于“演绎”的内容 | |
B. | 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测交 | |
C. | 孟德尔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假说 | |
D. | 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的正、反交实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