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5447  125455  125461  125465  125471  125473  125477  125483  125485  125491  125497  125501  125503  125507  125513  125515  125521  125525  125527  125531  125533  125537  125539  125541  125542  125543  125545  125546  125547  125549  125551  125555  125557  125561  125563  125567  125573  125575  125581  125585  125587  125591  125597  125603  125605  125611  125615  125617  125623  125627  125633  125641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一)根据甲、乙二图回答(1)、(2)问题.

(1)图甲中O点和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大于C或i区间.
(2)图乙中代表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单子叶农作物影响的曲线是①(填“①”或“②”),若要去除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需要选择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为(A、B、C、D、E、F)中的哪一浓度?D,为什么此浓度是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最适浓度,同时对双子叶植物杂草具有抑制作用.
(二)根据丙、丁二图回答(3)、(4)问题.
(3)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丙图.
①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8~15ppm之间.
②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两种,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较低,所需处理时间较长.
(4)生长素对茎、根等器官的生长均有影响,丁图是水平放置的绿豆幼苗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B,表示茎远地侧的是C.若将同样的绿豆幼苗根、茎水平放置在一失重的装置中,则茎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关系是相等,根和茎的生长方向分别是水平、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3、4、5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2装置,玉米幼苗保持弯曲生长的是1、6.
(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②根据1和3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1号与2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1号与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效应器,a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③表示的结构是突触小泡.
(2)图乙是图甲中c(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2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的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组织液.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才能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线粒体 (细胞器).
(6)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由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研究发现,在适宜成分溶液中,线粒体含F0-F1内膜小泡能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其反应式为24[H]+6O2$\stackrel{酶}{→}$12H2O+大量能量.
(2)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如图2),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疏水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有跨膜H+浓度梯度条件下,含F0-F1 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F0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说明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
(3)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用差速离心方法能将外膜与内膜及其他结构分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使反应开始所必需的活化能
B.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ATP合成酶
C.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D.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表示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能体现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
B.图中A表示蔗糖
C.图中CD分别代表果糖和葡萄糖
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蔗糖酶是否进行了对蔗糖的催化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再运输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穿过生物膜的层数是(  )
A.4层B.3层C.2层D.0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J”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增长率将不变.
(2)曲线b表示的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
(3)将酵母菌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细胞分布如图2,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1.25×108个/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植物.研究人员对桫椤种群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某保护区桫椤种群和所处群落的特征,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小溪流两侧各取一条调查带,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取样.
(2)桫椤及其他地被植物在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内呈斑块状分布,群落的这种水平结构是由生活环境和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不同造成的.
(3)科研人员调查了福建瓜溪三个种群中桫椤的树龄大小,绘制成如图:

①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桫椤种群死亡高峰出现在幼苗阶段→幼株植物过程中,长此下去,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将变成衰退型.
②桫椤幼苗呈集群分布,随幼苗生长,幼苗间的种内斗争及幼苗与地被植物间的竞争都将会加剧,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变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如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可能属于绿色植物
C.种群②B-C段与I-J段的增长率基本相同
D.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