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6131  126139  126145  126149  126155  126157  126161  126167  126169  126175  126181  126185  126187  126191  126197  126199  126205  126209  126211  126215  126217  126221  126223  126225  126226  126227  126229  126230  126231  126233  126235  126239  126241  126245  126247  126251  126257  126259  126265  126269  126271  126275  126281  126287  126289  126295  126299  126301  126307  126311  126317  126325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过程中要定时检测酵母菌的数量
B.每次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时都要重复多次
C.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的方法
D.血细胞计数板应先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抑制该抗体产生的物质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各部分中,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
B.突触前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后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①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②~④相关内容(  )
A.血浆 组织液 淋巴B.组织液 淋巴   血浆
C.组织液 血浆 淋巴D.血浆 淋巴 组织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2,6-二氯酚靛酚是一种蓝色染料,能被还原剂[H]还原成无色.从叶绿体中分离出类囊体,置于2,6-二氯酚靛酚溶液中,对其进行光照,发现溶液变成无色,并有氧气释放,此实验证明(  )
A.光合作用只在类囊体上进行
B.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中有ATP
C.光反应能产生还原[H]和O2
D.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在类囊体和基质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生物膜相互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B.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分子识别激素
C.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D.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发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结果反映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B.细胞核由DNA构成,细胞质由RNA构成
C.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D.甲基绿、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关于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还原性糖的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B.检测脂肪时,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标本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颗粒
C.检测还原性糖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斐林试剂乙液
D.检测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匀后,再加入含样液的试管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野生翅型aa果蝇发生显性突变成卷翅果蝇Aa,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如图一所示.取Aa和aa做亲本杂交得F1,发现卷翅:野生型=1:1;取F1卷翅和卷翅杂交,F2卷翅:野生型=2:1.

(1)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野生翅和卷翅的基因传递遵循(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卷翅基因A的频率会逐代下降.
(2)发现2号染色体上还有一对Bb基因,位置关系如图二,被称为“平衡致死系”果蝇(当后代AA或BB纯合胚胎期致死),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100%;n代以后子代与亲代的平衡致死系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不变(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3)如图三为图二染色体复制后的示意图,该“平衡致死系”果蝇若不考虑基因突变,但发生了交叉互换.假设交叉互换只发生在Ab(aB)基因之间,有互换类型Ⅰ和互换类型Ⅱ.Ⅰ型先在甲乙断裂点交换连接,然后在丙丁断裂点交换连接;Ⅱ型先在甲、乙断裂点交换连接,然后在丙’、丁’断裂点交换连接.若交叉互换Ⅰ型与交叉互换Ⅰ型交配,后代基因型有1种;若交叉互换Ⅰ型与交叉互换Ⅱ型交配,后代基因型有2种,其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4)进一步研究发现“平衡致死系”果蝇2号染色体上还有一对DD基因,如图四示,欲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如图四: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型=2:1,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燕麦的颖色有黑颖、黄颖、白颖三种,其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以及相关的代谢途径如图1所示.
杂交组合F1F2
第一组甲×乙黑颖黑颖
第二组乙×丙黑颖黑颖:黄颖=3:1

现有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品系甲(黑颖)、乙(黑颖)、丙(黄颖)三个品系间的杂交结果如图2(F2为相应组别的F1自交所得).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乙两个品系的基因型:甲AAbb;乙AABB.
(2)第二组得到的F2黑颖个体自交,所得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黄颖=5:1.
(3)已知燕麦抗病和不抗病分别由基因T和t控制,甲是纯合抗病植株,丙是不抗病植株.为确定基因T和t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现将甲和丙杂交,所得F1自交,观察F2中白颖植株的抗病表现.
①若F2白颖植株全为不抗病植株,则T(t)基因在第5号染色体上;
②若F2白颖植株全为抗病植株,则T(t)基因在第9号染色体上;
③若F2白颖植株既有抗病植株,也有不抗病植株,则则T(t)基因在其他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