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8616  128624  128630  128634  128640  128642  128646  128652  128654  128660  128666  128670  128672  128676  128682  128684  128690  128694  128696  128700  128702  128706  128708  128710  128711  128712  128714  128715  128716  128718  128720  128724  128726  128730  128732  128736  128742  128744  128750  128754  128756  128760  128766  128772  128774  128780  128784  128786  128792  128796  128802  128810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化程度大于造血干细胞B.细胞核中的DNA不存在解旋现象
C.可发生兴奋,其内的基因成对存在D.一般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核酸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生成的ATP均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C.所有含双层膜的结构仅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D.线粒体过度吸水后最先涨破的是外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相符的是(  )
A.麦芽糖--人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B.RNA--部分生物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C.磷脂--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成分
D.酶--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物质相互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中既有ATP的产生,又有ATP的消耗
B.线粒体基质中既有H2O的产生,又有H2O的消耗
C.肝细胞中既有葡萄糖的产生,又有葡萄糖的消耗
D.硝化细菌中既有CO2的产生,又有CO2的消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分子物质均是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跨膜运输
B.阻断ATP水解会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耱
C.置于蒸馏水中的细胞水分流出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如图为实验的部分过程及结果,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图一的A,B,C,D中,带有放射性35S标记的有A、B,本实验证明在T2噬菌体增殖和遗传过程中DNA起着决定性作用.
(2)图一B、D中构成T2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相同,这是因为二者均是由T2噬菌体的DNA在细胞内指导合成的.
(3)图二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分析,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原因是搅拌时间过短,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未能与细菌分离,导致大部分带有放射性35S的噬菌体外壳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若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过长,则图二的实验结果中M点的位置将向上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壁是植物特有的保护和支撑结构
B.所有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都是一致的
C.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众多的细胞器
D.真正的细胞核只有真核细胞才具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有关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核生物细胞内有以核膜为边界的细胞核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酸(DNA)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RNA)
D.原核生物细胞内基因表达的两过程在时空上不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表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实验名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且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低温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可直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棒状、粒状的线粒体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对正常绿叶的小麦纯系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黄化斑叶的突变株.请回答:
(1)应用实验法判断该突变株属于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实验的基本思路一般是改变该突变株的生活环境,以观察其性状是否改变.
(2)现要研究甲、乙两株的该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还是分别发生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上,可选甲、乙后代的该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全为正常叶植株,请用遗传图解说明实验结果.(基因符号用A/a或B/b表示,要求写出配子)

(3)如图是正常叶有关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缬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有关密码子如表.

氨基酸密码子
缬氨酸GUU、GUC、GUA、GUG
甘氨酸GGU、GGC、GGA、GGG
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若该突变株的形成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原因是由于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片段1处(填“1”或“2”)的C∥G替换成了A∥T,结果导致基因表达因提早出现终止密码子,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变短而出现突变株.
(4)该辐射处理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低频性特点.若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该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1(1、2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5)若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该突变类型的比例为$\frac{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