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29200  129208  129214  129218  129224  129226  129230  129236  129238  129244  129250  129254  129256  129260  129266  129268  129274  129278  129280  129284  129286  129290  129292  129294  129295  129296  129298  129299  129300  129302  129304  129308  129310  129314  129316  129320  129326  129328  129334  129338  129340  129344  129350  129356  129358  129364  129368  129370  129376  129380  129386  129394  170175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宁波十校高三3月联考 (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有丝分裂实验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和染色体变化的监测。

研究表明:温度、秋水仙素和高尔基体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某同学为验证低温能诱导蚕豆(2n=12)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开展了相关研究。

(1)材料用具:蚕豆,冰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等显微操作器材,另外还需的化学试剂有 等。

(2)实验原理:低温处理根尖细胞,能够抑制 ,以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据研究显示,在分裂末期破坏高尔基体的结构会影响细胞分裂,也会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两者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的区别是

Ⅱ.农药等污染物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潜在危害大。致畸主要表现是细胞分裂间期的微核现象和细胞周期长短的明显变化(如图),微核与主核有相同染色效果,但体积较小。可通过观测统计微核率的大小,认识和评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请就农药污染程度对植物细胞微核产生的效应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开展研究。

材料用具:培养皿,20%的磷胺(农药)溶液,蚕豆种子、蒸馏水,显微操作器材及必要的化学试剂。

观察指示:

为达到实验目的,请设计一张用于记录实验过程的表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浙江宁波十校高三3月联考 (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甲。某突变体细胞基因型(aaBBDdd)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A,B基因步骤图示染色体上,且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1)根据图甲,正常情况下,橙红色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 种;若某正常橙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则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

(2)B与b基因差别的根本原因 ,对B与b基因的mRNA进行研究,发现其末端序列存在差异,如图丙所示,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在数量上存在差异(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AA、UAG与UGA为终止密码子),其直接原因是

(3)图乙中③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 ;基因型为aaBBDD的突变体花色为

(4)让基因型为aaBBDdd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若为 ,则其为突变体③。请写出突变体②与aaBBDD的植株杂交的遗传图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B.醋酸洋红液进入细胞使染色体着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衰老细胞内染色质的收缩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

D.原癌细胞和抑癌细胞的表达会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B.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CXC

C.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像,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甲细胞表示初级卵母细胞,在此时期DNA与染色体之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预实验确定最适温度范围

C.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甲基绿染色组成和吡罗红染色组进行对照

D.在“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中,选用马蛔虫的受精卵进行试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果蝇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相关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用X射线处理一只灰体雄蝇,然后将其与黄体雌蝇杂交,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灰体雄蝇。检测发现,这只灰体雄蝇Y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E基因的片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亲代灰体雄蝇变异发生在胚胎时期

B. 实验结果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

C. F1中灰体雄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D. F1灰体雄蝇与黄体雌蝇交配,后代雄蝇都是灰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

B.HIV的遗传信息传递中只有A-U的配对,不存在A-T的配对

C.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图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2)图1和图3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3)图2 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图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 ,如果将图2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 (都会/有一个会/都不会)受到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训练(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沙棘能在我国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生长,有显著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科研人员针对沙棘的代谢进行了如下研究实验。

(1)为探究沙棘生长的最佳光照温度,科研人员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若干沙棘植株,平均分成7组,分别放在O2充足的密闭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时测定容器中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容器中CO2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

①实验中第1组12小时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②如果将沙棘植株按照上述实验条件培养12小时,再在黑暗条件下培养12小时,则第 组实验的沙棘有有机物积累。

(2)科研人员还利用“间隙光”来测定沙棘的光合作用,每次光照20秒,黑暗20秒,交替进行12小时,并用灵敏传感器记录环境中O2和CO2的变化,实验结果部分记录如下图所示。

①据实验结果部分记录图分析,黑暗开始后CO2吸收速率稳定一段时间后迅速下降,该段时间内 (填“C3”或“C5”)的含量增加。

②与连续光照6小时,再连续黑暗处理6小时相比,“间隙光”处理的光合效率 (填“较高”“相等”或“较低”)。图中两条曲线所围成的面积S1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