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科学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生物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果与推测 | |
A |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混合培养并观察。 | 只生长R型菌;可推测DNA被水解,失去遗传效应 |
B | 噬菌体、大肠杆菌 |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上清液并检测。 |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 |
C | 烟草花叶病毒、烟草 |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并观察。 | 烟草出现病斑;可推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 |
D | 大肠杆菌 | 将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检测。 | 含15N的DNA占DNA总数1/4;可推测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某家族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正确的分析是
A.图中2的双亲肯定不是色盲患者 B.图中6的色盲基因不可能来自4
C.图中l、4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D.图中2、7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 )
A.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使其激素分泌增加
B.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乙图有关,与甲图无关
C.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
D.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b的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班同学用新鲜苹果榨取果汁并制作果酒,其简要流程如下:
(1)实验过程中,该小组同学发现榨取的果汁非常浑浊,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
(2)分离酵母菌应使用____培养基,固定化酵母细胞常采用____法,若想使这些酵母细胞能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________。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_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酵母菌的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
(4)发酵完成后,该班同学制做的果酒品质非常好,为方便后续年级使用,可将菌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5)另一个班的同学用葡萄制做的果酒酒味纯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果酒带有明显的酸味,请分析出现酸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需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用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种措施属于 ( )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气体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去年6月下旬以来,柄息在某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建构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请填写表中b和c空白之处的内容。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 建构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
a.观察对象,搜集现实 信息 | a.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
b.
| b.Nt=N0.λt (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 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 修正 | 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
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由于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多选)下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设为D、d)、乙(基因设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Ⅱ7的基因型为DDXeY或者DdXeY
C.Ⅲ13所含有的色盲基因来自Ⅰ2和Ⅰ3
D.Ⅱ7和Ⅱ8生育一个两病兼患的男孩的几率为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