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37389  137397  137403  137407  137413  137415  137419  137425  137427  137433  137439  137443  137445  137449  137455  137457  137463  137467  137469  137473  137475  137479  137481  137483  137484  137485  137487  137488  137489  137491  137493  137497  137499  137503  137505  137509  137515  137517  137523  137527  137529  137533  137539  137545  137547  137553  137557  137559  137565  137569  137575  137583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构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CB.HC.OD.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下面是某校高二甲乙两个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甲组:探究“萘乙酸(NAA)对小麦幼叶鞘生长的影响”.他们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编号123456
NAA溶液浓度(mol•L-1010-1210-1010-810-610-4
幼叶鞘增长长度(mm)2.63.23.95.13.11.8
乙组:探究“萘乙酸对绿豆幼根生长的影响”,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培养皿6套,编号,并向其中分别加入5mL浓度为10mg•L-1、1mg•L-1、0.1mg•L-1、0.01mg•L-1、0.001mg•L-1、0.0001mg•L-1的萘乙酸溶液.
②在每个培养皿中先放入一张滤纸,再将已萌发的5粒绿豆种子(萌发的幼根等长)整齐排在滤纸上,然后将培养皿均置于220C恒温箱中黑暗条件下培养.
③5天后,测量每个培养皿中绿豆幼根的长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请回答:
(1)对小麦幼叶鞘的生长来说,最适的萘乙酸浓度为10-8mo1•L-l左右,10-4mol•L-1NAA的作用效应是抑制生长.
(2)分析甲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较低浓度范围内,随萘乙酸浓度的增加,对幼叶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继续提高萘乙酸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萘乙酸对幼叶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乙组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萘乙酸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4)请修正乙组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应增设加入5mL蒸馏水的7号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5)试设计一个表格用以统计不同浓度萘乙酸中绿豆幼根的生长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新华网北京2008年10月6日电: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发现两种引发人类致命疾病的病毒而荣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资料一:豪森教授在研究中证实了宫颈癌和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之间存在联系,并使得医学界最终认识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HPV引起的.在此基础上,葛兰素史克等制药公司开发出宫颈癌疫苗,使宫颈癌成为人类可以预防和根除的第一种恶性肿瘤.
资料二:1981年美国一些年轻同性恋者先后因一种怪病死去.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将这种怪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1982年该中心一项调查表明:艾滋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患者主要为同性恋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特征是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下降至几近于零.1983年法国人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开始从淋巴结肿大的同性恋艾滋病早期患者身上提取淋巴细胞并定期分析,很快就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资料三:2007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设想:期望将病毒群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该方法将给人们战胜很多疾病(如AIDS)带来希望.例如,HIV通过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识别CD4+T淋巴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则红细胞也会被HIV所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HPV侵入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传递,刺激T细胞,T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目前开发出的宫颈癌疫苗是主要通过转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蛋白质制品,其实质是抗原蛋白,它较传统的灭活、减活疫苗更安全,但要多次强化才行,为此基因疫苗应运而生.基因疫苗指的是DNA疫苗,即将编码外源性抗原基因通过质粒(或运载体) 作工具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3)1983年,两位法国科学家推测CD4+T淋巴细胞可能是HIV攻击的目标,其依据是艾滋病患者血液内CD4+T淋巴细胞数量迅速减少.
(4)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血液中HIV浓度和机体对HIV免疫反应的过程.

HIV在感染人体初期与潜伏期,临床上并无明显病症.在潜伏期时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5)科学家研究发现HIV表面的抗原蛋白经常发生变化,因此目前仍没有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和药物.请从HIV在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入手,设计开发治疗艾滋病特效药的思路:从控制HIV逆转录入手(或控制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的基因的转录).
(6)近年来,科学家将病毒群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该方法给人们战胜AIDS带来新的曙光.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结构角度看其原因红细胞是不具有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衰老的红细胞成为抗原,由人类的免疫系统清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基因工程在诊断遗传病上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可以对几十种遗传病进行快速诊断,所采用的方法是(  )
A.基因工程生产药物B.导入正常基因
C.合成DNA探针D.用“工程菌”治疗疾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磷元素的重要来源(洗涤剂常含有三聚磷酸钠),大量排放含磷的生活污水,最可能导致(  )
A.使水的酸度大大增加,腐蚀桥梁、闸门等设施
B.磷酸根进入水中,形成多种不溶性的磷酸盐,再吸附杂质,日积月累,河床抬高造成水患
C.浮游生物得到养分,大量繁殖、死亡、腐败,耗尽水中氧,水质恶化
D.磷酸盐有毒、致癌,不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国家海洋局目前公布一项公报称,由于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逐年加重,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加大,仅2000年5月份在长江口、东海口区已多次发现条状、片状赤潮.面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引起赤潮现象发生的生物及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大型海藻、海水富营养化B.浮游生物、海水富营养化
C.浮游生物、全球气候变暖D.红藻和褐藻、渔民捕捞过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图1为某种绿色植物叶片的气孔结构示意图,中间两个呈肾形的细胞称为保卫细胞,它可调节气孔的开闭.研究人员将该叶片放在内部温度为15℃的密闭容器中,研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

(1)在黑暗条件下,保卫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叶绿体中,ADP的转移情况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填结构名称).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
(2)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个细胞贴近部分的细胞壁较厚,伸缩性较小,外侧部分较薄.图1所示箭头为炎热夏季中午细胞中水分流动的总方向,这时气孔关闭.此时,主要影响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原因是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导致固定减慢
(3)据图2分析,在1klx的光照条件下,该叶片在1小时内由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约为22.4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据报道,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海丝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海丝螺含有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写为TTX).TTX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其具体作用机制是TTX能选择性地与肌肉、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碍Na+内流,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对Na+通道的影响可能是其镇痛的机制.请回答:
(1)正常情况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2)图甲表示在一定浓度的Na+溶液中的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①图中三个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方向为A→B→C.

②若在溶液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河豚毒素,一段时间后,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填“能”或“不能”)释放神经递质,c点不能  (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图乙中①~④表示河豚毒素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③(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血糖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请分析回答以下有关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同学进食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胰岛素含量变化的是b曲线.
(2)该同学进食后血糖升高是由于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进食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与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使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3)这名同学放学后在操场上运动了一段时间,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面图2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能量代谢增加,葡萄糖在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cd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促进了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
(4)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有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原因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5)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时,肾小球滤过液的渗透压增大,与肾小管壁细胞的渗透压差减小,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6)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偏高,肾小管壁细胞上葡萄糖运输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导致滤过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新吸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可采用斐林试剂检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4是携带者
C.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frac{1}{2}$D.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frac{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